新賽道是國運之道,將決勝大國博弈。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動新動能新優勢。面對既錯綜復雜又難以捉摸的世界形勢,我國企業不應再是簡單地在既定賽道上加速奔跑,而是需要擁有“變道超車”的智慧與勇氣,以創新為翼,飛向更加遼闊的天空。今天,我們想與大家共同探討的,就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如何通過創新實現“變道”發展,以破繭成蝶之姿,引領行業潮流,開創嶄新的未來華章。
變化是一個永恒的不變量。在全球化、數字化、智能化交織的今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見證著世界的深刻變革。傳統商業模式遭遇挑戰,新興業態層出不窮,消費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這一切都在向我們昭示:唯有創新,方能破局;唯有“變道”,才能致遠。
我們不禁要問: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環境,企業如何才能找到那條通往未來的“變道”?是固守成規,等待被時代淘汰?還是勇于變革,以顛覆性創新為矛,開辟新路徑?答案顯而易見,后者才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顛覆性創新”?
如何理解“彎道超車”和“變道換向”?——
所謂“顛覆性創新”,指的是一種打破原有格局的超常增長。顛覆性創新有兩大特征:一是與原有技術性能無直接競爭關系,二是引入了全新的技術曲線。“顛覆性創新”一詞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于1997年在《創新者的困境:當新技術使大公司破產》中首次提出,用于與遵循原有增長模式的“延續性技術創新”形成區別。
“顛覆性創新”超越“延續性技術”的這一過程,就是“變道換向”。過去我們提及“趕超”等話題時,更習慣使用“彎道超車”一詞。但在這次的工作務虛會上,濟南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目標概念——“變道換向”,徹底切換跑道,完全改變思路,才能在根本上實現提速增效,改變落后被動的局面,加快推進“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城市發展戰略。
“變道換向”與“彎道超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彎道超車”側重于超越的過程,通過借道彎道來縮短追趕的路程;“變道換向”則更重視長效,不僅僅限于超越的那一刻,而是著眼全局發展。如果說“彎道超車”是催油門抄小路趕超的話,“變道換向”要做的則是直接舍棄汽車、改走空路換乘飛機。
例如,華為,作為全球企業創新領域的佼佼者,其發展歷程深刻詮釋了“變道”發展的精髓。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市場中,面對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和技術封鎖的重重挑戰,華為并未選擇回避或妥協,而是以一種堅韌不拔的姿態,毅然決然地加大了對5G、芯片設計、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這是一場勇氣與智慧的較量,更是對“核心技術就是命根子”這一理念的堅定踐行。華為深知,在快速迭代的科技領域,唯有不斷創新,方能占據先機。因此,它不僅聚焦于技術的單點突破,更致力于構建全面的技術創新生態體系,將散落的技術碎片巧妙串聯,形成了一條條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創新鏈條。從最初的跟隨者,到逐漸與全球頂尖企業并駕齊驅,再到在某些關鍵領域實現領跑,華為的華麗轉身令人矚目。
這一過程,生動展示了技術創新作為企業“變道”發展核心動力的重要性。正如喬布斯那句擲地有聲的名言:“創新就是把事物聯系起來的能力。”華為正是憑借這種超凡的創新能力,將分散的技術點融合為整體優勢,不斷打破常規,超越自我,最終在全球科技舞臺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方向。華為的故事,是新時代企業勇于創新、敢于“變道”的生動寫照,激勵著無數企業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二、模式創新
同樣,模式創新是企業“變道”發展的重要途徑。阿里巴巴集團,作為電子商務領域的璀璨明星與領航者,其輝煌成就的背后,模式創新的持續驅動力功不可沒。自創立之初,阿里巴巴便敏銳洞察市場趨勢,以B2B平臺為起點,開啟了重塑傳統商業模式的非凡征程。隨后,公司不斷突破邊界,從B2C、C2C的深入布局,到新零售、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領域的全面拓展,每一次戰略轉型都精準地把握了時代脈搏,引領了行業風向標。阿里巴巴不僅僅滿足于在既定領域內深耕細作,更勇于挑戰自我,勇于顛覆傳統。它通過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體系,讓消費體驗煥然一新;借助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智能化、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開啟了數字經濟的新篇章。這一系列的模式創新,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阿里巴巴的業務版圖,更為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實現了從單一電商巨頭向全球領先數字經濟體的華麗蛻變。
三、對策與建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企業要實現創新“變道”需要我們深入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與外在條件。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企業要實現“變道”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協同作用。而這些創新的背后,又蘊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和外在條件。
(一)接受變化,培養創新思維
在新時代的浩瀚浪潮中,變化不再是偶發的漣漪,而是成為了持續涌動的常態,而固守陳規、拒絕變革則成為了與時代脫軌的異象。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的細胞與活力的源泉,必須深刻理解并主動擁抱這一時代特征,將每一次變化視為推動自身成長與進步的寶貴契機,而非令人生畏的外部威脅。為此,企業需要構建一種自上而下、深入骨髓的創新思維文化。這意味著從最高管理層到基層員工,每一位成員都應被賦予并鼓勵具備敢于挑戰傳統、質疑現狀的勇氣,以及勇于提出新穎見解、不懈追求創新方案的精神。企業應當營造一種開放包容的氛圍,讓員工敢于發聲,不懼怕失敗,因為每一次嘗試,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向更高目標邁進的一小步。
(二)跨界融合,拓展創新邊界
在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跨界融合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不僅重塑了產業格局,更成為了企業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驅動力。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若想保持競爭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勇于跳出傳統框架,打破行業壁壘的束縛。這意味著,企業應積極尋求與不同領域、甚至看似毫不相關的行業之間的合作機會,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開創互利共贏的新局面。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具備前瞻性的視野,密切關注新技術、新趨勢的演進動態。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科技的興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企業應深入研究這些技術的核心價值與應用場景,探索它們在企業運營、產品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潛在價值,力求將技術紅利轉化為實際的商業競爭力。
(三)社會責任,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石
如今我們日益注重可持續發展,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其社會責任的擔當已成為衡量其綜合實力與長遠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尺。企業應將社會責任視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度融入其發展戰略的核心,通過一系列積極舉措,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環保生產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企業需采用先進的綠色技術,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排放污染,推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這種對環境負責的態度,不僅能夠減少因環境問題帶來的潛在經營風險,還能贏得政府、公眾及合作伙伴的廣泛認可與信賴。
此外,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如教育支持、災害救援、扶貧濟困等,能夠直接惠及社會弱勢群體,展現企業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這些行動不僅能夠解決社會問題,還能在公眾心中樹立起企業的正面形象,增強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
社區參與同樣不可或缺,企業應與周邊社區建立緊密聯系,通過志愿服務、文化活動等形式,促進社區和諧,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增強企業與社區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還能為企業的長期發展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四)人才培養,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
人才是企業持續繁榮的基石,更是推動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為了保持競爭力與活力,企業必須將人才培養與引進置于戰略高度。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每位員工都能在專業技能、管理能力及創新思維上不斷進階,享受個性化的職業成長路徑和豐富的學習資源。此外,企業應積極拓寬視野,深化與高校、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平臺,不僅吸納前沿科技成果,更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為企業的技術革新、產品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與靈感,共同開創企業更加輝煌的未來。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新時代的企業創新“變道”發展,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在這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堅定的創新信念、開放的合作態度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企業家們一定要在大海中學會游泳,煉出一身硬功夫,實現從追趕到超越,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與社會的共同進步。
(作者:王國燦系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城市政府工作報告編委會城市高級研究員、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城市國際化研究院資深高級政策顧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