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歐洲最大汽車市場德國的電動車注冊量同比下滑了37%。基于對電動車前景的廣泛看淡,歐洲多家汽車制造商被迫放慢電動化轉型步伐。車企戰略的調整,直接波及供應鏈的穩定,法國零部件巨頭法雷奧就正為兩家產能空置的工廠尋找買家。
受本土市場鉗制,歐洲汽車制造商們不僅難以推進電動化轉型,而且在全球最大、也是最堅定新能源轉型的中國市場也更難有上佳表現。6月的中國乘用車市場,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1%;其中,德、日、美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2.6、3.5和2.9個百分點。
據外媒報道,德國汽車管理局(KBA)日前發布數據顯示,7月,德國電動車注冊量同比下滑了37%,為30762輛。自去年12月突然取消電動車補貼政策后,德國電動車銷量就開始一路走低,7月再創補貼退出后的單月最大跌幅。
據會計師事務所安永數據,一年前,德國電動車銷量占比可達20%,目前已跌至13%左右。另據瑞典交通部提供數據,7月,瑞典電動車注冊量同比下滑了15%。7月,瑞士的電動車銷量也同比下降了19%。
究其原因,對價格不敏感的富裕家庭,或環保意識較強的家庭已經購買了電動車。而補貼退坡后,原本消費意愿就不強烈的消費者更不會為售價高昂的電動車買單。
基于對電動車前景的廣泛看淡,歐洲多家汽車制造商或將被迫放慢電動化轉型步伐,此前“砸入”的數十億美元轉型資金,似乎也難以扭轉這一趨勢。舉例來看,歐洲最大汽車制造商、也是電動化轉型最為積極的大眾汽車上周表示,已經對德國工廠的產能進行了削減,公司電動化轉型節奏也有可能放緩。
公司戰略的調整,還有可能波及供應鏈的穩定。法國零部件巨頭法雷奧就正在為其兩家產能空置的工廠尋找買家,其中一家工廠已經改造為生產電動車零部件。另一家法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OPmobility也表示,目前,歐洲電動車的產量僅是其此前預期的一半。
有業內人士分析,更進一步來看,被本土市場鉗制而難以推進電動化轉型,讓歐洲汽車制造商們在全球最大、也是最堅定新能源轉型的中國市場更難有上佳表現。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2.9萬輛和494.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1%和32%,市場占有率攀升至35.2%。據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介紹,自中汽協統計數據以來,至今年6月底,國產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了3000萬輛。
由此,新能源轉型更積極、更徹底的中國品牌也借勢持續突破。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741.9萬輛,同比增長23.9%,市場份額為61.9%。相對應,合資品牌表現每況愈下,據乘聯會數據,6月,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1%;其中,德系、日系、美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2.6個、3.5個和2.9個百分點。(中國經濟網?郭躍/編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