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26日央廣網報道,日前,四川省通江縣有關部門發布致歉公告,就此前“禁止私自熏臘肉”所引發的公眾疑惑進行澄清,并指出環保與保護傳統習俗同等重要,同時就相關工作存在失誤致歉。此前,通江、南江兩縣發布公告稱,“熏制產生的煙塵將污染空氣并存在火災安全隱患……禁止在縣城區內擅自搭建臘制品熏制設施;縣城區臘制品實行定點集中熏制”。
西南地區熏制臘制品的歷史悠久,食用熏制臘制品已經成為民俗的一部分,“禁止當然會遭到質疑”。從后續回應及媒體復盤看,有關爭議更多是因為一些人對相關要求存在誤讀,認為“禁止就是一刀切”,而有關部門未及時作出澄清造成了爭議持續發酵。
熏臘肉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是公眾關心的問題之一。通常來說,小規模熏臘肉產生的污染是有限的,但在短時間內集中化、規模化熏臘肉,對山地等不利于大氣擴散地區的環境恐怕確實會有一定影響。此外,政府指定熏制企業、熏制企業不接受群眾自帶肉品熏制等問題,也讓公眾有所疑惑。好在當地也進行了解釋,比如,所指定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主業,不靠這個掙錢”;相關企業不接受群眾自帶肉品是擔心食品安全標準不可控,如今已接受自帶肉品熏制。
事實上,不少市民并不排斥集中統一熏制。近年來,隨著環保觀念、用火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地方都設置了集中熏制點,既減少了空氣污染程度,也方便了民眾的實際需求。此前,重慶、四川多地都曾發布過集中熏制臘肉的公告,因措施得當、解讀詳盡,并未引起爭議。
就此而言,上述地方的公告之所以引發爭議,更多的不是禁止私自熏制臘肉本身,而是相關表述、配套工作和回應等工作存在不足。這提示更多地方,在做群眾工作、發布公告或者調整相關治理措施時,應多一些公眾視角和問題意識,尤其是對一些與民俗、民生有關的舉措,如何促使其在更大范圍內被理解和接受,如何在傳統與環保之間、在公益性與商業性之間做好平衡,是需要通盤考慮的事情。
把好事辦好,要講究方法,要多一些事前溝通、少一些亡羊補牢,要做好兼顧和平衡,要抓大不放小、干好精細活兒。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