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
力爭到今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山東青島舉行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上表示,力爭到今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當前各地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上進展如何?各地有哪些經驗做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介紹,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82.5%,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53萬噸,焚燒處理能力占比77.6%,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較大提升。
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的46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城市之一,青島從2017年開始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經過幾年努力,如今青島全市605個社區、4534個居民小區以及1866個黨政機關已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青島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連續5年將垃圾分類列入市辦實事清單,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推進機制和資源要素保障體系。”青島市副市長解宏勁說,目前,青島市區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全覆蓋,廚余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22%,回收利用率達到38%,全域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市民切實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新變化。
深圳市副市長黃敏介紹,深圳按照政府推動、志愿先行、基層發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思路,創新開展垃圾分類蒲公英計劃,努力推動市民群眾養成習慣。“我們以蒲公英理念為先導,先后編制蒲公英計劃設計導則、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打造統一品牌形象,培養了蒲公英教師2300多名,志愿者超過了5萬人,助推垃圾分類文明理念像蒲公英種子一樣撒向千萬家。”黃敏說。
北京發揮各級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居民議事廳作用,社區黨委齊抓共管。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徐利介紹,北京市近1.3萬個居住小區、3000余個行政村、11.7萬個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和廣大群眾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穩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規范回收量增長近1倍,其他垃圾減量率超過3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以上。
各地在垃圾分類實施中,強化了智能化管理。比如,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瑞源名嘉匯小區的24小時垃圾投放點,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小睿正在回答小區居民陳金的提問。“小睿小睿!”“我在。”“油漆桶是什么垃圾?”“油漆桶是有害垃圾。”
“小睿是新上崗的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具備高清監控、智能語音、行為識別等功能,是當地首次在垃圾桶邊督導領域嘗試運用機器人技術。”青島西海岸新區城管局垃圾分類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姜愛玲告訴記者。
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張橋表示,蘇州市通過搭建一體化數據庫、打造智能化分析艙、形成多視角考評圖,構建了全要素智慧管理網絡,將1.5萬個投放點、8000余輛收運車輛、所有終端處理設施等基礎信息全部納入信息平臺。通過建設基礎信息數據庫,切實摸清家底,推動服務升級和精準精細規范管理。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補齊設施短板,扎實推進城市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持續提升焚燒處理能力,不斷優化垃圾處理結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楊宏毅說。(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