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汽集團考察時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指明了方向、謀劃了路徑、堅定了信心。10年來,我國汽車產業在這一重要指示引領下,攻堅克難,奮力創新,“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成為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格局、技術優勢,推動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探索起步較早,但在產業化初期還是困難重重。業界圍繞“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這兩大問題,始終有不同思路、不同主張,有一些觀點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如果任由各種意見、各種觀點爭辯下去,就會遲滯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作出重要指示,使得各種爭論很快達成共識,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駛上快車道。
來自中汽協的一組組數據,不僅記錄了我國汽車產銷量的變化,更見證了我國汽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質量的躍升。201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不足1.8萬輛,而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958.7萬輛和949.5萬輛,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60%,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足1%,而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31.6%;2013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約40%,而2023年這一數字已達56%,首次超越外資品牌。也正是在新能源汽車的加速驅動下,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歷史性地站上3000萬輛新臺階,出口躍居全球第一位。
我國汽車產銷量2009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始終是很多人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固有印象與認知。當然這里有歷史原因,畢竟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車企主要靠引進外方合資伙伴技術和產品來搶占市場,實現發展。雖然在合資企業中,彼此股比對等,但中方并沒有多少話語權。由于缺乏技術研發能力,主導產品開發和改進的實為外方。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已成為過眼云煙。去年大眾牽手小鵬、斯泰蘭蒂斯入股零跑,中國車企開始向跨國車企輸出技術、產品和品牌等。曾經的“技術換市場”角色反轉,令人振奮。前不久,斯泰蘭蒂斯全球首席執行官唐唯實在零跑國際成立發布會上盛贊“中國零跑純電動汽車先進”。這一表態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近期美國政客和不少媒體反復彈唱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老調,并指責中國新能源產品暢銷依靠的是國內補貼。顯然,這并不符合事實和常理。超前的產業布局、充分的市場競爭、持續的產品技術迭代、完備的產業體系等,才是中國新能源產業得以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今天電動汽車與鋰電池、光伏產品之所以能成為“新三樣”,給中國制造增添新亮色,關鍵在于其代表的是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產能。這些物美價優的產品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美國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新敘事陷阱,是典型的雙標行為,一方面意在把中國鎖定在產業鏈低端,另一方面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找借口。對此,我們必須保持充分清醒和高度警惕。
衡量是不是汽車強國,業內公認主要有3個標志性指標:一是具備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二是掌握世界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三是充分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這就更需要我們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保持戰略定力,加快創新步伐,不斷鞏固和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優勢。同時,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優化海內外供應鏈布局。按照現在的發展態勢,我們完全有信心在2035年之前實現汽車強國目標。(作者: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