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聯影集團展廳。十余臺的高端醫療設備有序排開,白色的機身在燈光的映射下顯得格外簡潔、大氣。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站在展廳中央,指著右手邊的設備自豪地說:“我右手邊這臺2米PET-CT分子影像設備是世界首款,最快30秒可以完成全身成像;我左手邊這臺5.0T全身磁共振是世界首款,這全部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這個展廳里匯聚了頂尖的中國高端醫療裝備,而在十年前的中國,這樣的場景卻令人難以想象。
聯影上海展廳
以CT、磁共振、PET/CT為代表的高端醫療設備,是一類我國長期落后于發達國家的高精尖產品,國內市場曾被“GPS”(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醫療)等歐美企業占據,要在這個領域突圍崛起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十年前,國內的大型三甲醫院基本上不用國產設備,對進口設備的依賴程度是非常高的。當時國產的主要產品像CT磁共振,市占率才10%左右。”薛敏告訴記者。
2011年,聯影集團誕生于上海,瞄定“必須全線覆蓋、自主研發;必須掌握全部核心技術;必須對標國際頂尖水準”的目標,堅定踏上了“自主創新”之路。十余年間砥礪奮進,聯影推動3.0T磁共振、PET/CT、PET/MR、640層CT等高端醫療設備從0到1的國產自主研發破冰,一舉扭轉了過去幾十年高端醫療裝備領域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現在國產PET/CT國內市占率超過50%,CT達到40%以上,磁共振接近一半,X光超過70%。整個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薛敏說。
核磁共振儀被稱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這顆明珠有兩個核心部件,梯度功率放大器(GPA)和射頻功率放大器(RFPA),前者被稱為磁共振系統的“發動機”,后者則是“雷達”。放眼全球,只有不到五家廠家能實現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如果不能自研,便容易受制于人。抱著不甘落后的斗志和決心,聯影科研團隊勇闖業內研究領域的“無人區”,在2019年,實現了MR梯度功率放大器、射頻功率放大器等高端醫療設備系列核心部件的100%自主研發。
“高端醫療裝備是關乎百姓健康的重要戰略產業,因此所有的核心技術都必須掌握在手里。除了核心部件,芯片我們也要自己研發設計。”薛敏提及。醫療芯片是設備系統性能實現躍升的關鍵源頭技術,也是行業的“塔尖之爭”。2021年,聯影發布了首款高端醫學影像專用“中國芯”,填補了我國在高端醫學影像設備自研專用芯片領域的空白。
首款高端醫學影像專用“中國芯”
國產高端醫療設備的推廣普及,也讓同類進口產品大幅降價,讓更多的中國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高端醫療設備。如今,“中國創造”登上了高端醫療領域頂端,也創造出了更適合中國醫生和中國患者的高端醫療設備。
瑞金醫院是國產裝備“第一批吃螃蟹者”,十幾年前就開始相繼引進聯影醫療MI、MR、CT、DR全線裝備數十臺。“作為設備依賴型的科室,我們和醫學設備企業是密不可分的。我工作35年了,從我工作開始用的就是進口的設備,在使用設備過程中,我們臨床的需求和想法很少得到產業界積極的正向反饋。但現在有了聯影之后,我明顯感覺受到尊重和重視,針對設備使用中的問題,聯影派了龐大的團隊來傾聽,把我們的訴求轉變成一個科學問題,然后給出解決方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嚴福華介紹道。這十年,不僅醫療設備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醫療從業者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改變。這種醫學和產業的緊密連接在產學研醫機制中持續實現“雙向奔赴”。
中國首款超高場動物磁共振uMR 9.4T進駐瑞金
“如果說光憑過去傳統的公司自己單打獨斗,傳統創新不可能做強做大。很多朋友說你們聯影怎么十多年就走過了別人幾十年走的路,我想產學研醫機制的支撐是非常核心的原因之一。”薛敏說。為助力上海構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創新網絡,聯影與上海市科委聯合打造“探索者計劃”、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展開產學研醫聯動,推動基礎研究,促進科研轉換,讓醫院“出題”,企業“答題”。
“這其實是一個優勢互補、相互依托的過程。我們解決病人的問題需要工具,他們提供設備,而設備起什么作用還要看臨床。聯影的核醫學設備,幾乎都是在和中山醫院的緊密合作中成熟發展起來的。在臨床實踐中,就能實現在產品設計中關注不到的內容,最終為病人解決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石洪成說。
歷經十三年砥礪奮進,迅速成長為中國高端醫療裝備龍頭企業的聯影集團正是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產業崛起的縮影。今天中國的高端醫療裝備產業不僅實現了全線自主研發,徹底改變中國高端醫療裝備市場依賴進口的行業格局,同時還出口到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助力人類健康大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