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作為健康險的重要分支,醫療險創新不斷,比如有的公司探索平價高端醫療險,有的則推出“0免賠”,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市場競爭之激烈。
面對健康險增長失速困境下的突圍之戰,有業內人士對記者笑稱:“還卷得動,說明醫療險創新還有空間。”
增速略有反彈
仍處低位
健康險主要由長期重疾險和中短期醫療險構成。健康險的保費增速曾領先人身險的其他各險種多年,其未來發展也被寄予厚望。但自2020年開始,健康險增速放緩,且增長滑坡之勢至今未扭轉。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保險業實現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58%、24.12%、30%,在人身險各主要險種中排名靠前。2020年年初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成為中國特色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從2020年開始,健康險市場增速放緩,當年增速為15.7%。2021年部分月份其保費一度同比下降超過10%。2021年和2022年,健康險保費收入各為8447億元、865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4%和2.4%,增長明顯乏力。
今年前5個月,健康險保費總收入為4808億元,同比增長6.14%,盡管增速較前兩年有所回升,但與全行業10.68%的保費增速或人身險公司11.02%的保費增速相比,健康險增速都顯得有些遜色。
對此,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近年來占比較高的重疾險市場持續低迷,壓制健康險總增長速度。重疾險市場低迷,除了產品滲透率已經較高外,2021年2月1日對“重疾”定義的切換也加速了其市場下滑。同時,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醫療險種快速發展,也對重疾險市場造成較明顯的沖擊。醫療險的成長性雖然較好,但件均保費低,惠民保尤為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7月6日發布《關于適用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將適用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范圍擴大至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和疾病保險等商業健康保險主要險種,增加了產品保障內容,提高了靈活性。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健康險增長提速,不過,市場整體再次高速增長仍有很大難度,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保險公司必須面向細分市場進行產品創新,才能闖出一條路子。
提高保障杠桿
增加消費者獲得感
從健康險經營主體來看,人身險公司可以同時經營長期重疾險和中短期醫療險,財險公司只能經營1年期及以下的醫療險。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健康險保費整體增速滑坡,但短期醫療險仍保持較快增長水平。
今年前5個月,財險公司共取得健康險保費1167億元,同比增長14%;人身險公司共取得健康險保費3641億元,同比增長3.85%。由此可見,短期醫療險增長高于健康險整體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人身險公司加大了醫療險的創新力度。某人身險公司產品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種變化既有險企主動謀求轉型的因素,也有重疾險滯銷帶來的壓力。
從創新方向上看,一是醫療險向上結合高端醫療,但價格依然走親民路線;二是向下砍掉免賠額,增加保險消費者的獲得感。
向上突破,打破以往高端醫療險動輒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保費,近期水滴保和太保健康、AXA安盛(香港)人壽及健康險再保險等主體聯合推出“百萬醫療險”,保障增加了包括硼中子治療等多種海外創新療法,但價格走親民路線。以30歲用戶為例,一年的保費為204元起。
水滴公司合伙人、水滴保總經理冉偉表示:“高端醫療需求和價格普惠看似矛盾,但確實是用戶實實在在的需求,經過多方反復溝通和探討,力爭進一步提升保障杠桿。”
與探索平價高端醫療險相比,更多險企在醫療險方面進行“0免賠”探索,以降低理賠門檻。例如,今年平安健康險推出首款“0免賠”少兒長期醫療險,陽光財險、眾安保險等推出“0免賠”住院醫療險;人保健康推出“0免賠額、6年保證續保”的“百萬醫療險”,6年內累計1萬元(含)以下部分賠付30%,累計1萬元以上部分賠付100%,100種重疾導致相關醫療費用“0免賠”。
“百萬醫療險”具有價格低、保額高的特點,此前多數產品設置了1萬元以上的免賠額。而根據國家醫保局數據,2021年,國內居民醫保次均住院費用為8023元,這意味著小額醫療很難用上醫療險。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養老與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長、教授朱銘來表示,醫療險設置過高的免賠額,會導致用戶獲得感不足,“0免賠”產品將推動百萬醫療進入3.0時代,保證續保是百萬醫療險發展的必然方向,長期穩定的保障能讓客戶更加安心。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市場與效益之間,險企必須尋求平衡,“0免賠”產品必然要增加險企賠付成本,這對險企的精算定價、運營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冉偉認為,百萬醫療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一款普惠性保險產品,如何完善保障責任、提升用戶滿意度及忠誠度,如何提高賠付率及理賠服務體驗等問題,都需要持續思考和探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