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區探索城市旅游新模式
圖為天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中共天津市委舊址(天津張園),目前已成為天津市紅色教育基地之一。 付 昱攝
作為天津市中心城區的核心區,和平區以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厚重的紅色文旅基因、創新的紅色旅游線路,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近年來,和平區將紅色基因注入城區發展肌理,堅持守正創新,全方位激活紅色資源,做強紅色旅游產業。2023年,和平區吸引游客達1.68億人次,同比增長70.29%;旅游綜合收入237.36億元,同比增長67.46%,其中,紅色旅游拉動效果顯著。
“和平區將文商旅融合發展,作為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標志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持續推進紅色資源、風貌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等系統性保護利用,形成了都市型、年輕態、人文韻的城市旅游新模式,進一步彰顯和平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文化特質和現代化城市建設新風貌,以爆棚的‘流量’帶動經濟發展的‘增量’。”和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康說。
開辟全新線路
日前,和平區“使命之源”紅色旅游線路4.0版本正式啟動,全新的紅色微話劇《星火》在和平區融媒體中心試演,觀眾反響熱烈。“這部話劇經過兩個多月的排練,旨在讓紅色先驅的藝術形象更好地展現在舞臺上,讓游客在參觀紅色紀念館時獲得更直觀的感受。”演員絲語說。
和平區的紅色資源散落在全區各處,要將這些資源“串珠成鏈”,需要不斷優化紅色文旅線路。
自2021年起,和平區融媒體中心等部門以紅色資源為依托,開辟了“使命之源”紅色旅游線路,自編自導自演了4部紅色微話劇。這條新的紅色旅游線路途經多處紅色舊址,以“沉浸式、體驗式、全媒體”為理念,讓游客既能參觀紅色舊址,又能觀賞紅色微話劇、聆聽主題黨課。同時,線上渠道還開辟“享走使命路”打卡活動,京津冀地區的游客通過關注天津和平微信公眾號,可在游覽紅色舊址時同步打卡,贏取紅色明信片、紀念章、書籍等文創紀念品。截至目前,這條新的紅色旅游線路已吸引超10萬人次參觀游覽,拉動文旅收入超500萬元。
“地處海河干流西岸的和平區,擁有不少革命紀念地、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文旅資源,以及重要歷史檔案、文獻和實物類紅色資源。策劃更多紅色旅游線,盤活這些紅色資源,是和平區發展文旅產業的有力抓手。”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說。
“目前,和平區的革命文物有17處,數量占天津市的22.4%;革命舊址、革命遺址、紀念場所有25處,數量占天津市的16.6%。和平區是天津紅色資源最為集中的城區之一,這是和平區發展紅色旅游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平區文旅局副局長李彬說。
為了開辟更多紅色文旅線路,更好地講好紅色故事,近年來,和平區以“建黨百年”等重要節點為契機,多次組織專家團隊通過實地察看、史料分享、座談交流等形式,深入調研考證轄區內的紅色資源,編寫了《使命之源——天津·和平紅色印跡》讀本,推出“和平區紅色舊址百集系列微視頻”,開辟新的紅色旅游線路,帶動紅色文創產業發展。
盤活特色資源
在和平區赤峰道附近,和平區相關部門攜手北方演藝集團打造了一片沉浸式紅色體驗街區,復原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天津風貌,并推出各類紅色沉浸式體驗劇目,備受年輕人追捧。
紅色體驗街區運營方負責人紀昕說,街區自2021年投入運營以來,年均游客超10萬人次,街區與和平區的金街實現了游客相互引流,起到了紅色景點“一子落而全盤活”的作用。
除了紅色體驗街區之外,為了盤活紅色資源,和平區還借助豐富的傳統津派演藝資源和新的科技手段講好天津的紅色故事,推出張園沉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津沽舊事沉浸式體驗街區《津沽堂會》等豐富的沉浸式演藝,全區各個茶館、劇場劇院、相聲會館積極傳承天津“曲藝大碼頭”的歷史文脈,推出數百場次精彩紛呈的演出劇目,讓廣大游客在和平區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盛宴。
為了用“活”紅色資源,和平區還根據紅色文旅資源的具體情況提前做好各種保護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紀念館負責人楊振中說:“和平區每年都會撥付專項資金,用于紀念館的保養、維護工作,并配備了專業講解人員,免費為市民游客進行講解,目前紀念館每年游客接待量超5萬人次。”
近年來,和平區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各類紅色紀念館提升改造,與部分高等院校深入合作,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故事,建成一批紅色教育陣地,以更好盤活紅色資源。
探索融合路徑
在和平區,紅色資源與傳統商業、文旅業、演藝業實現了良性互動和多業態融合發展。
4月底,沉浸式創意黨建活動《信仰的力量》在天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舊址(張園)亮相。“《信仰的力量》中5位專業演員帶領游客沉浸式回顧解放天津的決勝時刻,讓我有很強烈的參與感,我從一名傾聽者成為一名見證者,在歷史中如身臨其境,感受著黨的百年奮斗之路。”觀眾劉雅雅說。
截至目前,沉浸式創意黨建活動《信仰的力量》已有超2000人次觀看,實現收入超過20萬元。
和平區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一直在積極探索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比如,今年以來的“海棠花節”火爆出圈,“津遇和平”系列活動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隨著轄區內更多紅色資源得以保護利用,紅色文旅與洋樓風韻、津派文化形成乘數效應,進一步為和平區文旅聚人氣、添財氣。
和平區還將科技力量與紅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數字化的紅色文旅項目。例如,和平區發布的“使命之源”VR紅色旅游導視圖,把區內22處紅色舊址、遺址“搬進”手機屏幕,結合VR成像技術,真實還原紅色展覽館游覽體驗。
為了做好紅色旅游配套活動,推動全域旅游資源“串珠成鏈”,和平區在五大道舉辦“津遇和平—星空·咖啡”系列活動,在金街區域舉辦鬧嗨潮流文化節、青檸市集,在津灣區域舉辦主題路演活動,引領都市旅游新風尚。
借助紅色旅游聚集的人氣,和平區加快拓展新的消費場景。今年以來,先后攜手京東平臺開展“津遇和平 鉅惠狂歡”線上促消費活動,通過“政府補貼+平臺資源導入”的方式,進一步帶動域內商家聯袂推出“五一”主題限定產品服務。
“未來,和平區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紅色旅游為抓手,一體推進文旅新場景打造和主題活動的開展,做大做強‘津遇和平’文商旅活動品牌,發揮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字號’品牌效應。”和平區文旅局局長彭芃說。 (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