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講:“讀書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只在于習得新知識,更在于它能幫助我們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繼而更快成長”。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古至今皆如此。近日,臺灣主持人、中歐EMBA2016級校友同時也是中歐DBA 23級在讀同學吳淡如發表了她的看法。
中歐DBA學生吳淡如畢業于臺大法律系,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中歐EMBA2016級校友,中國臺灣家喻戶曉的電視臺、電臺節目主持人,被譽為“中國臺灣暢銷書天后”,?多年來,吳淡如不僅主持節目,還以她獨特的筆觸創作了五十多部暢銷佳作,其中包括《人生雖已看破,還要突破》等作品。更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書,被著名導演楊德昌搬上銀幕,享譽影壇。她認為:“閱讀始終是一把梯子。對她而言,就是可以去比較高的地方看到比較寬廣的風景”。
中歐DBA學生吳淡如的作品皆以勵志、愛情為軸心,但其價值遠不止于此。她并非迎合市場口味,而是真誠地希望將自己對人生掙扎的經驗以及坦誠的生命價值觀與喜愛她的讀者分享。她的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表達,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和生活智慧的分享。
耳濡目染,努力與運氣筑造天生命定寫作之路!
中歐DBA學生吳淡如出身于臺灣東北部地震頻發農村,從10歲就因為父親的原因決定要當作家,并開始投稿賺取零用錢,雖然中間也被退稿了一百多次,但她依舊沒有放棄讀書寫作。念大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參加各式各樣的文學獎。后來考上臺大中文研究所后遇到了一家想要尋找新作家的出版社。便從22歲開始出書寫到現在。
可以從各種方式吸收訊息,關鍵在于思考過濾!
在現在這樣一個短視頻作為主要內容形式的信息爆炸時代,傳統的閱讀方式似乎越來越難以維持,而中歐DBA學生吳淡如則認為書可以用各種方式、各種形態出現。如果有心得到啟發,即便看仙俠劇一樣會讓自己充滿正面力量。
但在吸收訊息的過程中,可能要好好地區分得到的是資訊、是偏見、還是知識?只要有一個可以過濾的腦,還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思考系統,時代變成什么狀況都不成問題。
傳統的閱讀方式當然不必一直維持,雖然紙本書一直是她的樂趣,但是閱讀形式不能阻止時代的任何演變。只是形式演變而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