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受到廣泛關注。從國際上文生視頻模型Sora驚艷亮相,到全球首部完全由AI生成的電影《我們的終結者2重制版》首映,再到國內湖南衛視首個AI導演“愛芒”上崗。有人說,AI正式邁入視頻時代。AI會和影視傳媒行業搶飯碗嗎?它對相關產業發展影響幾何?
從場景看,人工智能技術已在媒體運營、視頻剪輯、內容生產等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媒體利用“智能云剪輯師”實現自動匹配字幕、人物實時追蹤、畫面抖動修復、橫屏速轉豎屏等技術操作;2022年冬奧會期間,央視視頻運用AI技術制作并發布了冬奧會冰雪項目視頻集錦;今年2月,央視總臺運用AI技術將語文教材中的詩詞轉化制作成國風動畫《千秋詩頌》……從輔助到自主,從圖生圖到文生圖,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隨著算力、預訓練模型和多模態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對影視、傳媒領域的影響已不再是賺眼球、玩噱頭,而是真正解決行業實際問題,帶來業務增長,實現降本增效。如AI導演“愛芒”,通過分析海量節目內容和觀眾反饋數據,能夠輔助真人導演尋找創作靈感,制定創作方案。技術不斷進步,用戶需求也越來越理性務實,如何用上、用好大模型,成為企業關注的問題。
技術浪潮席卷而來,影視行業主動擁抱。多地廣電機構已經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從市場痛點切入尋求技術創新;有的影視公司強化AI技術在內容創意、內容制作、內容宣發等影視生產全鏈路應用;還有的內容公司利用版權優勢,助力AI大模型訓練,并衍生新的商業模式。與人工智能科技企業面向更廣泛的市場和客戶群體有所不同,影視、傳媒行業參與研發的AI產品針對性更強,更能滿足特定業務需求,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結果。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影視、傳媒行業,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目前看,AI技術尚不完美,比如,在生成音視頻時存在不真實的細節和瑕疵,部分畫面模糊,人物動作連貫性不夠強。對此,相關企業還要深入研究技術痛點,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應用。從業者也需從自身角度不斷訓練改進大模型,讓人工智能真正為我所用。
對影視、傳媒行業來說,人工智能是“助手”不是“對手”。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情感和創意,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不過,它在影視、傳媒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顯現出行業對人工智能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也提醒從事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與其走同質化競爭路線,不如精準地匹配產業鏈中的供給與需求,深耕垂直細分領域,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需求在哪里,研發就跟進到哪里。國務院發布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正在形成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布局和發展人工智能產業,要緊貼行業需求,只有在實踐中推動相關技術不斷進步,人工智能才能更好賦能千行百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