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業芯片”硬核力
初夏是玉米拔節生長的時節。湖北康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農種業”)分子育種實驗室里,科研人員將玉米植株幼葉放入試管中,再加入試劑……經過一系列工序,電腦上清楚顯示出樣本的DNA檢測結果。
2007年,康農種業在湖北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成立,發展為集玉米、魔芋、中藥材種子“育繁推服”于一體的種業企業。康農種業堅持以創新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強化自主研發能力,推進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及重大科研成果轉化。今年1月份,康農種業在北交所掛牌上市;3月份,康農種業成功入選全國第八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選育高抗種子
西南地區玉米產區是我國第三大玉米種植區域,但相較北方和黃淮海地區,土壤貧瘠、陰濕寡照,再加上頻發的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玉米產量不穩定。
2010年,一場玉米灰斑病席卷湖北恩施、宜昌等地。這種突發性病害會使玉米葉片在一周內迅速枯死,玉米不能正常灌漿,嚴重地塊可減產50%以上。
毫無疑問,選育抗病品種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對于剛剛起步的康農種業來說,培育新品種是一條無比艱難的路,只能從一次次試驗中找尋答案。2011年,在科研人員不斷努力下,新品種“康農玉108”誕生。對比其他品種,不僅基本解決了灰斑病,還使每畝增產12%以上。
“作為種業企業,我們實行‘終身責任制’。”康農種業總經理彭緒冰說,除了研發、生產、銷售,公司還要為農民做好服務,確保“種得下、長得好、有收益”。
為戰勝白斑病,康農種業科研團隊花費4年時間,選育出“美谷999”“康農888”等7個高抗品種。至今,針對白斑病的選育還在繼續。
康農種業在大山深處建起試驗基地,掌握了單倍體誘導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編輯等核心技術。“玉米全同胞單交種的制種方法”和“一種提高玉米單倍體誘導育種誘導率的方法”等關鍵技術,不僅提高了品種的品質和抗病性,還使產量大大提升。
憑借與玉米病害“死磕到底”的決心,康農種業在玉米抗灰斑病、白斑病、青枯病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康農2號”“康農玉868”“高玉351”“美谷999”等138種集高抗、豐產于一身的優質良種接連投向市場。
耕耘不畏艱苦
在康農種業廠區第三車間,劉宗坤正在認真地對最后一批收獲的玉米種子進行篩選分揀,錄入數據庫后裝袋封存。這批種子來自千里之外的海南育種基地,浸潤著整個科研團隊的心血。
劉宗坤常年在全國各地進行試種,將培育收獲后的種子進行分類篩選、數據分析,來年周而復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康農種業的研發團隊就是制造“芯片”的工程師,但與其他行業百米賽跑般的科技研發相比,孕育良種如同萬米長跑,拼的是耐心與沉淀。
在全國各地的育種基地,康農種業的科研人員沒有節假日。他們在做好田間管理的同時,還要詳細記錄每一株種苗的生長狀況,經常記錄各項數據到深夜。
“種子選育沒有捷徑,做的就是‘大海撈針’的事!”劉宗坤說,雖然分子育種等手段提高了育種效率,但是種子好不好,要在田間地頭才能得出答案。一個優質品種的誕生至少需要2到3年,品種特性要達到穩定,甚至需要10年以上不間斷選育。
公司成立之初,便確立了“振興民族種業”的發展目標。2016年,美國某知名種業公司中國區專家找到彭緒冰,愿高價收購公司的玉米新品種,被他拒絕。
如今,公司掌握的種質資源達到10萬份,已在該領域取得近1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共擁有28項玉米植物新品種權。公司年產銷玉米種子1500萬公斤以上,98%屬于自主選育品種。
創新育種模式
5月份是種子銷售淡季,但康農種業卻訪客不斷,洽談項目、參觀學習、科研合作……為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康農種業很早就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湖北省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玉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平臺,不斷提升公司研發創新能力。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黃淮海地區出現高溫天氣,原先的種質資源無法適應高溫氣候,引發結實不滿、空苞空桿以及南方銹病等問題。康農種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將熱帶種質基因和北方優質高產基因優勢聚合,選育出“康農玉8009”。該品種不僅天然適應環境,還能打破北方品種的密植瓶頸,每畝提升至6000株左右,實現穩定增產。
2022年,康農種業積極探索商業化聯合育種新模式。彭緒冰認為,我國種子企業普遍存在育種能力較低、研發效率不高等現實問題,原因主要在于種質資源分散,很多優異的育種材料在各處“沉睡”。開放研發平臺,可以成為助推從“種質”到“種子”的“加速器”。
“我們將持續提升我國糧食作物種子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傾盡全力。”彭緒冰說。 (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