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要破解瓶頸,解決深層次的產業問題。辦法中有兩條必不可少,一是科技,二是強鏈。要提高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延伸,從而提升市場效益。
近期畜牧業有兩條值得關注的新聞。一是,牛羊肉價格下跌,特別是牛肉價格自去年以來一路下滑,如今已跌至近5年新低。二是,在整體行情較低迷的背景下,日前舉辦的中國畜牧業博覽會,是展商最多、產業鏈最全的一屆。
畜牧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保障著居民的肉蛋奶供應。2023年,畜牧業穩定發展,豬牛羊禽肉產量均實現增長。不過,規模增長的同時,畜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從養殖端到加工端對此都有感受。以奶業為例,過去乳企端通常比牧場端情況樂觀,而現在卻雙雙承壓。在消費趨穩、產量增加、競爭加劇等因素疊加下,畜牧業出現階段性供應相對過剩,大多數畜產品遭遇“增產不增收”的困難,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挑戰不只是價格問題,背后還有競爭力問題。看一國畜牧業競爭力水平,不僅看供給保障,還要看產業素質和國際貿易。從產業素質看,我國畜牧業生產效率還不高,普遍低于行業標桿國家;缺乏成本優勢,生產成本遠高于其他主產國;部分畜種和飼料原料對外依存度較高。從國際貿易看,進口畜產品的沖擊不可忽視。數量增長,進口量占國內產量的比重在上升。同時,價格低廉,多數品類進口到岸價明顯低于國內價。
其實,畜牧業還面臨另外兩大現實問題,用地難和資金難。用地方面,養殖用地是畜牧業的基本生產要素,也是當前最突出的制約因素。由于永久基本農田不能用于畜禽養殖,可用于發展養殖業的用地緊缺,規模養殖場面臨選址難。資金方面,多數地區畜禽活體還不能作為貸款抵押物,養殖企業普遍缺少流動資金,擴大再生產和科技成果應用受限。
肉牛產業就是以上多重問題的集中體現。行業承壓的原因在于,國內牛肉產量攀升,進口牛肉增加,消費增長有限,導致供過于求,價格走低。然而,并非市場上所有牛肉的價格都走弱。人們發現,分級較高、品質較好的牛肉抗價格波動的能力更強。這是因為其口感獨特,可替代性低。消費者買到的大多是簡單屠宰后的鮮肉和冷凍肉,這些受價格周期影響大,而有的牛肉經分級加工后包裝,深受消費者歡迎,還獲得了品牌溢價。
這啟示我們,面對困難,畜牧業要破解瓶頸,解決深層次的產業問題。辦法中有兩條必不可少,一是科技,二是強鏈。
要提高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我國蛋禽產業競爭力世界領先,肉牛和奶業競爭力相對較弱,生豬、肉羊和肉禽產業居中偏上。這既與科技創新能力有關,也與技術推廣受到制約、降本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有關。今后,要從養殖技術、育種技術、飼料配方、設施設備等方面發力,提升競爭優勢。以飼料為例,其占生鮮乳成本的七成,深挖飼料成本潛力很有必要。2023年我國牛奶產量4197萬噸,每公斤奶飼料成本如能降低0.1元,全行業增收將十分驚人。
要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延伸,從而提升市場效益。完整的區域產業鏈條是市場競爭的強大助力。過去,養殖端分散經營,市場話語權弱。當前,畜牧業正加速規模化和品牌化,出現了一批龍頭企業。相比種植業,畜牧業龍頭企業的作用更為重要。要鼓勵大型企業開展養殖、屠宰、加工、配送、銷售一體化經營,注重產品開發、標準制定,推進品牌建設,及時跟進細分市場,不斷適應消費方式和偏好的變化。目標是占領“微笑曲線”的兩端,延鏈補鏈強鏈,帶動中小養殖戶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