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大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是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局作出的戰略部署。
農業,作為國家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設農業強國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民生福祉的保障。面對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農業強國的建設關乎國家經濟和民生的雙重意義。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繁榮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競爭的加劇,我國農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確保農產品質量、應對氣候變化等,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引入,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能。這包括創新科技、綠色環保和信息智能化等方面的應用。通過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如精準農業和智能農機,我們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品質。同時,綠色發展理念有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性,減少環境污染。而信息化則能優化農業產業鏈,有效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與競爭力。
我們為什么要拓展到農業新質生產力。具體來說,當前我國要要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就是要在鄉村振興中要有新思路、新動能、新作為,用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深度轉型,相應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生產要素的重新優化組合;核心一點就是培育新型勞動者、新農人和數字化農民等,突出農民在鄉村振興、和美家鄉建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激發鄉村振興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度、智慧和創造性,而這些人與自然交互中特有的靈氣和優勢,恰恰是城市和市民所不具備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深理解、領會和發揮實效。誰抓得住這個潮流,抓得準這次新的歷史機遇,誰就收益早、受益大,受益長遠。
新質生產力更是大國競爭的關鍵因素。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高技術領域構筑“小院高墻”,濫用科技霸權打壓競爭對手,我國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受到不利影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意義重大。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我們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謀發展,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創新。同時也要看到,農業生產的核心技術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保持戰略定力,聚焦產業鏈短板、“卡脖子”技術、關鍵零部件、未來技術等,通過新型舉國體制加快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突破。
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強國的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現代農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使農業生產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其次,大力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此外,加強與世界各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共享資源、共拓市場,也是提升我國農業國際地位的重要途徑。
現在提出新質生產力,其實就是用當今的科技進步,解放、激發和提高人的智慧、主動性與創造力。農村和農民最大的優勢和優質資源是什么,不只是土地、環境和農產品,更寶貴的是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天性和能力,是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激發創意的能力。如果真正把這些優勢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創建新型“空間”,把現在時髦的沉浸、參與和體驗式經濟、文創展會、非遺手作、購物娛樂,最重要的是DIY的樂趣和激發的智慧與創造力!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撐的空間經濟大有可為,大有發展前途。
政府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角色。稅收優惠、金融扶持等政策手段可以有效激發農業生產的活力。例如,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稅收減免,或為綠色農業項目提供低息貸款。這些政策不僅可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還能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此外,政策與金融保障還需關注農業教育和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的未來發展儲備人才。
在近幾年,盡管我國農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在現代農業產值增長方面卻面臨著明顯的乏力現象。這不僅制約了農業的整體發展,也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幸福獲得感。首先,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成為制約產值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仍以傳統農作物為主,且缺乏深加工和附加值高的產品。這種結構不僅容易導致產能過剩,也使得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其次,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盡管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仍依賴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模式。這不僅導致了生產效率低下,也使得農產品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再者,農業產業鏈的不完善也影響了產值的增長。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農業的各個環節需要緊密銜接。然而,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業產業鏈存在斷裂現象,導致農產品附加值流失嚴重。
三、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現代農業產值的增長。首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種植附加值高的農作物,并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這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能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其次,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和效率。例如,推廣智能農機、精準農業等技術手段,實現高效、環保的農業生產。最后,完善農業產業鏈,加強各環節的銜接與合作。通過建立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組織形式,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壓力逐漸成為農業領域不可忽視的問題。農業活動對土地、水源、氣候等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極高,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往往伴隨著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破壞。首先,土地資源的壓力是現代農業面臨的重要挑戰。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農業用地不斷擴大,導致森林、濕地等生態敏感區的土地被過度開發。這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還加劇了土壤侵蝕、土地退化等問題。其次,農業對水資源的消耗也是不容忽視的環境壓力。農作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而很多地區的水資源本就緊張。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節水技術的缺乏導致水資源嚴重浪費,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屎娃r藥的使用也是現代農業對環境造成壓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大量的化肥和農藥殘留不僅污染土壤和水源,還會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影響生物多樣性。
為了應對這些環境壓力,現代農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可持續性措施。例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加強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同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發更加環保、高效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也是減輕環境壓力的關鍵。此外,建立健全的農業環境監管機制也是必要的措施。通過加強環境監測、制定合理的農業政策和標準、加大對環境破壞行為的懲罰力度等手段,可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綜上所述,現代農業在滿足人類食物需求的同時,必須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政策引導和監管強化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減輕現代農業對環境的壓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已成為提高效率、產量及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型農業機械和智能化管理系統,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得以優化,進而提高了整體效率。這對于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相較于傳統農業模式,展現出明顯的優勢。新質生產力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如精準農業、智能農機等,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和資源的高效利用。這不僅提高了產量,還減少了環境負擔,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以精準農業為例,通過使用衛星定位、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傳感器等技術,農田可以實現精準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這種模式有效提高了產量,減少了資源浪費,同時也降低了環境污染。此外,智能農機的發展也極大提升了農業作業的效率和精準度。
政府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同時,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未來市場需求將更加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和來源,綠色、有機、可持續的農產品將更受歡迎。這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結語
推動傳統農業向新質生產力的轉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其次,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育工作,通過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此外,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確保新技術能夠真正落地并產生實效。在生物技術領域,如基因編輯和智能育種等領域的應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些創新技術有助于培育抗逆性更強、產量更高的農作物品種,進一步提升農業效率。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呢?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用好市場力量,發揮企業的“主力軍”作用。具體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政府領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三方協同運作形態,以多方合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例如,在社會參與方面,高校、科研院所、智庫等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人才、科技成果和決策建議等方面的支持。
隨著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將更加頻繁。我國應抓住機遇,提升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增長。在這一過程中,新質生產力將發揮重要作用,助力我國農業走向世界舞臺。
利用新質生產力提升農業效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引入新技術、管理理念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我國農業將逐步實現高效、環保、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這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產值,還能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強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展望未來,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建設農業強國是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讓我們攜起手來,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綠色發展為理念,以智能化為手段,共同書寫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我們必須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繁榮富強的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作者:楊黨系浙江大學教授、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研究員;王國燦系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研究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