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子是農業高產穩產高效的核心,種業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前沿。
“科技自立自強是攥牢良種的根本路徑。目前,我國正加速構建種業全產業鏈創新體系。這需要強化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創新機制形成創新鏈有效分工,構建企業與科研院校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工程化種業創新體系;加大生物育種與產業化力度,把控種業發展主動權,為種業裝上‘中國芯’,讓‘中國糧倉’更加殷實。”11月7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種業發展合作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種業創新總首席萬建民如是強調。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種業科技水平穩步提升,種業創新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今年是《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出臺實施的第三年。“3年來,種業振興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國開展種質資源保護行動,打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基礎;開展種業創新攻關行動,提升自主創新水平;開展種業企業扶優行動,做強做優做大種子企業;開展種業基地提升行動,建設現代種業基地;開展種業市場凈化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說。
去年的進博會首次在食品及農產品展區設立了農作物種業專區,為我國種業發展搭建了更高規格、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孫成海表示:“設立農作物種業專區,目的就是共同交流前沿技術與產業趨勢,共同促進種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種業領域務實合作,讓全球種業分享中國市場發展紅利。本屆進博會繼續設立農作物種業專區,規模進一步擴大,四大蔬菜種業企業齊聚參展,為種業創新成果提供優質展示平臺。”
針對中國種業現代產業鏈發展面臨的挑戰,論壇發布的《2023年農作物種業現代產業鏈發展藍皮書》指出,育種科研應從市場需求中來,到市場需求中去,要加快構建企業為創新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推動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與頭部種業企業創制推廣品種高效銜接。
如何打通關鍵技術資源化、市場化的“最后一公里”?先正達集團中國種業戰略與政府事務總監張曉強建議,通過推進全產業鏈良種良法服務,助力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增產增效,結合不同品種、不同區域農業產業發展難點,持續強化科技研發能力和推廣體系建設,加快中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讓良種良法真正進村入戶,切實幫助農戶節本增效。(科技日報上海11月8日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