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區和部門聚焦企業的急難愁盼,出臺相應舉措,努力搭建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及時發現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點堵點,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民營企業對于我國經濟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近年來,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而營商環境是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土質”的好壞與市場活力以及經濟發展動力息息相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并取得良好效果。前不久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近日則表示,將圍繞政策、交流、合作、監測、評估、宣傳搭建6個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拓展空間。
要看到,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環境的變化會引發融資難度變大、成本提升較快、需求不足等問題,一些民營企業面臨利潤增速下降、投資意愿不強等情況。這與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相關,也是一系列內外部因素交互影響使然。因此,要多措并舉,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持續提升營商環境便利化、市場化、法治化與國際化水平,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維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切實穩定民營企業發展預期。
一方面,聚焦關鍵問題,加快完善營商環境指標評價體系,不斷推進公平競爭政策的落地落實。加強對產業發展、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規范性文件的審查力度,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優化行政執法流程,探索跨部門跨層級的行政聯合執法新模式,形成執法合力,降低執法成本。推進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加快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機制建設,積極回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需求。
另一方面,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生態。對于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或再融資,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強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機制的創新力度,支持那些暫時有經營困難但具備市場競爭力的民營企業進行債券融資。適時調整相關監管指標和考核要求,為企業營造寬松的融資空間。(楊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