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門類多、體量大、鏈條長,僅靠“一雙眼睛兩條腿”的傳統人工監管方式已無法做到執法無疏漏、全覆蓋。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全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模。其中,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高度重視執法信息化工作,將此項工作納入“政治建隊、紀律管隊、作風塑隊、科技強隊”的隊伍建設四項原則之中,并以“智慧文化執法監管平臺”為依托,完成從“業務數字化”向“數據業務化”的轉型,創新科技監管舉措成效顯著。
分級分類監管 保障企業權益
近年來,北京市始終把科技賦能作為推動文化執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明確將“科技建隊”納入發展建設總綱。《北京市智慧文化執法發展規劃(2022年—2025年)》明確提出,著力構建以信用監管、智慧監管、規范監管、協同監管四大板塊為基礎,以文化經營主體臺賬數據庫為支撐的“智慧文化執法監管平臺”。
在“智慧文化執法監管平臺”中,“信用監管”充分發揮數據效能,實現對文化場所的“一戶一檔”管理、分級分類管理和雙隨機抽查管理;“智慧監管”能夠動態感知文化場所經營狀態,建有網吧經營管理系統、網格化監管系統、網絡文化管理系統和視頻綜合監管體系;“規范監管”實現執法流程閉環規范管理,全市執法人員利用線索管理、執法辦案、案卷評查等功能開展執法辦案工作;“協同監管”實現指揮調度高效聯動,建有“一張圖”綜合調度體系,利用800MHz無線通訊集群、5G執法記錄儀和車載定位設備,對全市執法人員進行統一調度。
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新聞發言人、副總隊長于鵬介紹,“智慧文化執法監管平臺”的投入使用,標志著適應北京市文化市場監管工作需要的信息化支撐體系初步建成,有效推進了依法行政、規范執法,大幅提升了首都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水平。
“2023年3月,平臺中文化市場分級分類監管子系統升級完成,實現了對北京市文化市場經營主體的精準化管理,全面促進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于鵬表示,系統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將上兩個年度文化市場經營主體被檢查和處罰的數據,以及行業、地域等6種風險因子參數帶入分析模型,計算出文化市場經營主體的信用風險分值,從優到差對應A級(綠色)、B級(藍色)、C級(黃色)、D級(紅色)4個等級。
在執法監管中,執法人員依據模型評價結果,對于信用較好、風險較低的A級(綠色)市場經營主體,推行“自我聲明”監管模式;對B級(藍色)市場經營主體,開展“電子函詢+自我聲明”監管模式。除遇專項執法任務或接辦投訴舉報等情況,執法機關原則上不對上述兩類主體實施主動檢查,逐步降低現場檢查頻次,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對于信用風險一般的C級(黃色)市場主體,按常規比例和頻次抽查;對于違法失信、風險較高的D級(紅色)市場主體,可適當提高檢查比例和頻次,依法依規實行嚴管和懲戒。具體應用在“雙隨機”抽查概率、全面推進差異化服務和監管、處罰裁量考量、推動行業自律4個方面。
截至今年6月,系統已完成“自我聲明”類監管1120次,“電子函詢+自我聲明”類監管919次。于鵬說:“文化市場分級分類監管系統的投入運行,旨在確保執法公正、公開、透明、高效,最大程度地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全面促進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促進首都文化行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數字智慧監控 提升執法效率
近年來,借助綜藝、短視頻的熱度,脫口秀、相聲等線下語言類演出市場持續火爆,但也頻頻出現內容低俗等問題。而且,隨著線下演出小劇場數量越來越多,如何實現全景式監管成為文化執法部門面臨的難題。
為此,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以“小切口”的方式在文娛領域開展非現場監管技術措施落地試點,在語言類演出監管上推廣運行“語言類演出非現場監管系統”,讓非現場監管技術措施成為加強市場監管的有力抓手。
該系統依據語言類演出審批數據,結合演出場所風險信用等級,將全市演出場所劃分為高頻重點演出場所和低頻臨時演出場所兩類。該系統運行初期,在高頻重點演出場所安裝固定音視頻監管設備,并根據場次增減做出動態調整。監管設備實時采集演出現場音視頻數據,并實時回傳至市區兩級指揮調度中心,執法人員依據管轄權限在電腦端和手機端開展非現場監管。同時,嘗試利用語音、語義識別技術,使用國內自主研發語言類大模型對回傳的現場演出視頻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出具系統分析報告,供執法人員參考。
“語言類演出非現場監管系統”應用了先進的數智技術。于鵬介紹,系統利用大數據,在分級分類精準評級基礎上,建立涵蓋八大領域150項職權的非現場檢查事項清單,占日常檢查事項的80%;以“動態風險監測+區塊鏈存證設施”為核心架構,推出取證固證“鏈上”運行,著眼破解非現場執法過程中電子數據“取證難、存證難、示證難、認證難”等問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用時5分鐘對1小時的演出視頻分析出監管結果。
于鵬坦言:“該系統大幅提升了檢查效率和監管覆蓋面,在演出市場監管領域有效解決了‘大市場、小隊伍’的不均衡問題。同時,也降低了對演出經營場所的現場檢查頻次,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截至今年6月,全市已安裝固定監管設備場所57家,非現場監管語言類演出2100余場次;北京市非現場檢查量占比為70.51%,有效推動首都文化市場非現場檢查率同比提升50%。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扎實推進工作,努力構建‘互聯、互通、互融’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信息化新格局,力爭于2025年建設成為國內文化市場智慧執法示范標桿。”于鵬表示,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效能,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首都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臺階。
2024年7月11日《中國文化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