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博制圖
2021年10月26日,對河南來說,是個喜慶的日子。這一天,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開幕。來自河南各地、各條戰線的黨員代表們,肩負全省廣大共產黨員的重托和億萬河南人民的期望,為河南的發展同心協力共繪新藍圖。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到,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同一天,河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建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雙長制”的通知》,決定建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群鏈長制和盟會長制(以下簡稱“雙長制”)。自此,10個重點產業集群都有了群鏈長、責任單位和盟會長單位。
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總群鏈長由省長擔任,副省長分別擔任群鏈長,這樣高規格的配備,在國內極為罕見。由此可見河南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決心和信心。
河南新版“雙長制”要著力打造哪些重點產業鏈?與此前“鏈長制”有哪些不同?省長擔任總群鏈長掌總舵蘊含著哪些深意?解讀河南“雙長制”,《中國企業報》記者發現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一個傳統的工業基礎體系正在發生質的提升。
“雙長制”營造出良好的區域產業生態系統
10月21日,《河南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方案(2021—2025年)》重磅發布,同時公布了10大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全省發力10大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工作全面展開。
為推動行動方案中目標任務落實,10月26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建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雙長制”的通知》,明確了接下來的工作職責,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總群鏈長由省長擔任。每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設群鏈長,由副省長擔任。每個重點產業鏈設群鏈長責任單位1—2個,由省相關職能部門擔任;設盟會長單位1—2個,由省內在該產業鏈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企業、聯盟、協會或商會擔任。
總群鏈長負責總攬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培育工作。群鏈長負責推動集群提質升級,組織研究產業政策、編制圖譜清單、攻堅短板弱項等工作。
“盟會長制”是強化產業鏈責任的一種制度創新。調動和發揮了企業、協會、商會、聯盟的市場優勢,組建重點產業鏈聯盟,協助群鏈長、群鏈長責任單位開展工作。參與先進制造業集群規劃、產業政策、工作方案等擬訂工作,提出意見建議,與此同時,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強化產業鏈企業自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20年11月10日發布的一則消息:河南省部分省級領導多了一個新身份:產業鏈鏈長;并在《關于建立新興產業鏈工作推進機制的通知》中,明確了由省級領導分別兼任10個新興產業鏈的鏈長。可以說,此次河南推出的“雙長制”,是此前“鏈長制”的2.0版本。?
此前河南省“鏈長”肩負的責任,與此次相比也有明顯不同。此前省級領導圍繞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及網聯汽車、新一代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尼龍新材料、智能裝備、智能傳感器、5G等10個新興產業鏈,按照“一個產業鏈、一個方案、四個清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則,按照方案“全景圖”打好產業發展“創新拳”,每月以工作責任分工召開例會,聽取四個清單落實情況匯報,協調解決問題。
此次河南推出的“雙長制”中,明確了省長作為總群鏈長,肩負著更重的責任,即未來5年需要著重發力的10大產業集群和30個重點產業鏈。與此前“鏈長制”相比,產業鏈由10個增至30個,產業集群也比以前豐富很多。
不論此前的“鏈長制”還是現在的“雙長制”,都明確了河南省工業與信息化廳和省發展改革委為責任單位,確定產業鏈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制定方案并組織實施,以期取得突破性進展。
河南多地去年悄然試行“鏈長制”,為“雙長制”奠定基礎
據悉,此次河南建立“雙長制”的另一番深意是,加速推進全省“三提升一優化”目標駛入快車道。“三提升”是集群能級提升,創新能力提升,鏈條水平提升;“一優化”是生態環境優化。
為此,河南明確重點培育10個重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其中萬億級7個、5000億級3個,力爭形成2—3個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打造30個左右千億級現代化產業鏈,先導布局3—5個未來產業鏈。
在河南省政府的通知中,也明確了未來5年需要著重發力的10大產業集群和30個重點產業鏈。其中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鏈和氫能及儲能產業鏈為擬培育的未來產業鏈。
10大產業集群分別是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型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現代輕紡、綠色建材、汽車制造、生物醫藥和現代化工,由10位副省長分別擔任群鏈長,責任單位涉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和省農業農村廳,擔任盟會長單位的有許繼集團、一拖集團、鄭煤機等龍頭企業。
追溯產業鏈“鏈長制”發展歷程,從全國范圍來看,“鏈長制”最早于2018年4月起源于湖南省湘潭市。“鏈長制”開始大規模受到關注則起于浙江省,隨后在疫情這一外部因素影響下,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采用。“鏈長制”作為產業治理實踐手段,已成為了多個省市應對外部沖擊、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抓手。
《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發現,自2020年復產復工以來,河南以商丘、信陽、許昌等為代表的部分市縣在“鏈長制”實踐探索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020年6月11日下午,商丘市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推進會召開,時任市委書記王戰營、市長張建慧出席會議并講話,決定在13個產業推進鏈長制,提出堅持在主導產業延鏈補鏈,構建生態鏈,堅持龍頭項目帶動,力求在關鍵項目上突破。
“產業興則縣域興。要扭住產業發展‘牛鼻子’,大抓產業、大抓園區、大抓項目。”2020年10月10日,在清豐縣產業發展和開放招商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縣委書記曹擁軍一語道破實施產業發展“鏈長制”的戰略思考。自此,他也多了一個新頭銜:清豐縣產業鏈第一總鏈長。
2020年6月5日,加快河南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會議在信陽舉行。時任省委書記和省長同時出席,圍繞信陽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新”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在縣域推進鏈長制,要求全市各縣獨立打造“專業園區”,由所在縣區書記、縣(區)長擔任全產業鏈的“鏈長”,負責相應專業園區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前期探索中,河南多地“鏈長制”不約而同地實行了政府一把手兼任“鏈長”的工作機制,為河南推行“雙長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清豐縣縣長趙丹坦言:“企業自由發展像無序行駛的汽車,缺少方向性、秩序性、協同性。實施‘鏈長制’就是把單打獨斗的企業串聯成高鐵列車,黨委政府在前把舵領航,持續出臺利好政策,鋪設高速軌道,統籌各個部門發揮承接功能、做好連接服務。可以說,‘鏈長’就是列車長,重要性不言而喻。”
“雙長制”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創新鏈深度耦合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雄認為,河南省市場空間巨大,人力資源比較豐富,進出口總值位居中部第一,同時也是內陸地區擁有口岸最多的省份。此外,河南全省電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裝機規模占到30%以上。鄭州還是國家8個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之一,城鎮化水平突破55.4%,位列九大國家中心城市。這些都為河南建設制造強省打下堅實基礎。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要做的工作是摸排梳理龍頭骨干企業的主要配套企業、關鍵環節短板、可對接的省內外企業和科研機構等,精準實施一批強鏈補鏈、技術攻關項目,支持企業申報國家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等專項資金。定期組織發布省市重點項目清單,加強產銷對接、供需協同,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配套水平。對處于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實施響應快速、程序簡單、規則透明的針對性幫扶。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朱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推進新興產業鏈方面,河南在加強頂層設計、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快企業智能化改造、實施示范帶動戰略、完善基礎支撐五個方面做文章,積極培育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智能終端。未來幾年,河南將堅持把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作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主攻方向,提升工業大數據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重點實施六大行動,推動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產業鏈加速形成。
河南省5G產業聯盟是這次河南省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電子信息行業“雙長制”中的盟會長單位。中國移動河南公司作為河南省5G產業聯盟主要發起及首任理事長單位,在推進5G產業聯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國移動河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劍宇介紹,為助力河南省傳統產業升級,河南移動先后落地了中國移動“聯創+”河南5G開放實驗室、中國移動(鄭州)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組建了5G+工業互聯網生態聯盟,全面推進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成功打造了400多個5G創新示范項目,5G+工業互聯網、5G+智慧工廠、5G+智慧礦山、5G+智慧醫療、5G+智慧駕駛等一大批5G應用規模投用,形成了良好的標桿示范效應和經濟效益。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孫麟飛指出,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產業集聚是“鏈長制”形成的基礎,政策法規是“鏈長制”推進的舉措。
河南省政府辦公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各級各部門已經形成推進合力,突出“項目為王”,利用現有產業政策、專項扶持資金等,著力支持集群和產業鏈重點企業、項目、載體平臺等。發揮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基金作用,破解集群發展中關鍵項目資金難題。圍繞重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千億級產業鏈,制定50億元重大項目、關鍵協同配套項目和補短板項目清單,按照“三個一批”(集中簽約一批,集中開工一批,集中投產一批)工作要求,強化要素保障,抓好滾動實施,加快聚鏈成群,提升集群競爭力。
河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的殷殷囑托,在擦亮傳統“農”字標簽的同時,正在為自己打造一個“制造強省”的新標簽,讓新興工業大省逐漸成為中原大地的鮮明標識。(作者:熊堰秋 李偉 本報記者 梁雋妤)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