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2021年,重慶出臺《關于持續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意見》,推動營商環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同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至今,重慶聚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干了哪些事?4月26日,市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階段性“答卷”。
聚焦市場化,激發市場活力
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投資意愿持續升溫
一是暢通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升級開辦企業“一網通”平臺3.0版,上線“E企辦”小程序,開辦企業“線上辦”變“掌上辦”,自動生成電子印章與電子營業執照,實現“一個終端全辦結、一個平臺全覆蓋、一份電子證照全應用”。全面推行企業簡易注銷改革,建立企業簡易注銷容錯機制,10.3811.24萬戶企業通過簡易注銷順利退出市場。2021年新增市場主體57.9萬戶,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4.5%、25.3%,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投資意愿持續升溫。
二是提升市場主體融資便利度。出臺有關財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幫助中小企業解難紓困等金融支持政策。出臺金融業“24條”、銀行保險業“19條”、小貸行業“9條”等金融支持政策,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開展全國動產擔保統一登記試點,累計辦理各類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超過4萬筆,有效解決動產擔保權益登記系統分散、登記規則不統一兩大問題。開展“銀稅互動”“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全國首創“生豬、山羊、肉牛活體抵押貸款”,相繼推出“網貸通”“速微貸”“好企貸”等數十種特色產品。截止2022年3月底,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余額4712.1億元,其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余額194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5%、28.5%。
全市貸款余額突破4.6萬億元,同比增長12.41%。
三是強化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升級改造電子招投標交易系統,市級工程建設項目實現招標投標全流程電子化,區縣電子招標投標系統實現全覆蓋,行政許可事項100%全流程網上辦理,市場主體到交易現場辦事環節由21個減至1個企業現場辦理環節減少83%,交易成本降低80%。建成投用全市統一的電子投標保函系統,累計為投標企業減輕資金壓力占用約354億元280億元以上。建成投用全市統一的CA互認平臺,實現CA數字證書“一地辦理、全市通用”。
四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深化低壓小微企業用電報裝“三零”(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服務,全面推廣高壓用戶用電報裝“三省”(省力、省時、省錢)服務,低壓小微企業平均接電時間壓減至4.77925天,10千伏城鎮用戶全流程平均接電時間不超過30個工作日。推行全流程“一站式”集成服務和幫辦服務,工商用戶、城鎮新建居民小區用戶用氣報裝辦理流程精簡為用氣申請、驗收通氣2個環節,時間由15個工作日壓減至8個工作日;小型項目用水報裝精簡為現場踏勘審核、接入通水2個環節,辦理時間壓減至5天。
聚焦法治化,增強權益保護
商事案件簡易程序平均開庭1.16次
一是強化法治保障。出臺《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聚焦市場環境、政務服務、法治保障三個方面,對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予以規范,著力以法治化手段解決制約我市優化營商環境的深層次問題。健全“1+X”民營經濟司法保護工作體系,發布《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提示書》,梳理民營企業經營10個方面53個具體法律風險點,為企業提供參考借鑒。優化公共法律服務,常態化開展“助企抗疫·司法同行”“公共法律服務園區行”“民營企業法治體檢”三項行動,幫助企業排除法律風險、實現穩定發展。
二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印發《2021年重慶市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實施方案》,聚焦重點市場、重點領域和重點產品,持續開展“鐵拳”“藍天”“綠色技術”等執法專項行動。成立重慶知識產權法庭,形成“全域管轄、三審合一、三級聯動”的審判體系。深化川渝兩地知識產權合作,簽署《川渝知識產權合作協議》,跨區域開展聯合執法、應急聯動,全面加強川渝兩地知識產權一體化保護。
三是提升司法程序質效。全國首創法治化營商環境司法評估指數體系,進一步引導法院規范審判執行權力運行,提升辦案和管理質效。實行“網上無紙化立案”,全流程不再提供任何紙質訴狀。實行審限屆滿提前預警,規范延長審限批準流程,減少開庭次數。商事案件簡易程序平均開庭1.16次,普通程序平均開庭1.39次,50%以上案件開庭次數未超過2次。
四是理順企業破產審判體制機制。成立西部地區首個破產法庭,集中管轄全市破產案件,完善破產財產調查、司法拍賣機制和債權人溝通機制,并重點圍繞收回債務所需時間、債權人回收率等重要指標,加強破產審判專業化建設,有效化解經濟領域重大矛盾。自成立以來,累計清理債務約830億元,盤活企業資產約400億元,破產案件平均審理時間175天,同比縮短218天。
聚焦國際化,提升開放水平
西部陸海新通道網絡輻射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
一是提升對外開放能級。積極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陸上貿易規則、數字貿易規則等新興領域規則探索,開放與改革相互促進作用更好發揮。圍繞“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持續完善通道網絡體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建設港口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中歐班列(成渝)開行超過4200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網絡輻射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江北國際機場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106條,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西部(重慶)科學城正式掛牌,獲批萬州、永川綜合保稅區,累計擁有4個國家戰略性平臺,7個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6個綜合保稅區,全市開放平臺布局更加完善。
二是促進外資外貿發展。積極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圍繞科技服務、商業服務、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健康醫療服務、電力電信服務等重點領域,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和整體發展水平。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開通出口轉內銷產品快捷認證通道,促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探索開展內外市場雙地展銷,引導和支持內貿企業國際化經營。創建外商投資企業智慧服務云平臺,組建市級“行政服務管家”隊伍,市政府領導定點聯系21家重點外資企業,外資服務力量進一步增強。2021年,外貿進出口8000.6億元,同比增長22.8%,延續了2018年以來的兩位數增長態勢。其中,出口5168.3億元,增長23.4%;進口2832.3億元,增長21.7%。
三是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創新國際物流配套服務機制,推廣鐵海聯運“一單制”、鐵路運單物權化、貿易融資結算等規則試點,實現“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次保險”“一箱到底”“一次結算”,累計簽發多式聯運提單19862000余票。優化水運物流組織模式,穩定高效開行“滬渝直達快線”,累計開行2099艘次,運輸集裝箱47.9萬標箱,有效提升水運物流時效40%,準點率提高50%。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累計業務量超過9700萬1億票,取得全國“單一窗口”第一票貨物申報等九個“全國第一”。2020年以來,重慶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比分別穩定在65%、85%以上,進出口環節常規收費公開透明合理,跨境貿易便利化顯著提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