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中共上海市松江區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松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綜合經濟實力持續走強,GDP總量是“十二五”末的1.6倍,絕對量年均增長10.5%,連續71個月保持正增長;地方財政收入總量是“十二五”末的1.7倍,年均增幅12.4%;全社會R&D投入強度達4.59%,高新技術企業1755家,是“十二五”末的3.7倍;專精特新企業544家,是“十二五”末的6.5倍。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7.7%,PM2.5濃度均值比“十二五”末下降48.4%。
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空間、向創新要動力……從大國重器到前沿科技,從傳統產業到高新材料,松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實績。
破釜沉舟,向改革要活力
時針撥回2015年,松江出現了工業發展低迷、產業能級不高、傳統增長動力減弱的趨勢,經濟結構問題也日益凸顯,稅收甚至一度負增長。
面對如此艱難而又復雜的局面,松江全區上下都在思索如何破局:松江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
“不能再走吃土地財政的老路,要從土地要素轉為科創要素驅動發展,必須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機遇轉換思路,將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先進產能傾斜配置,以創新帶動突破性增量。”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和全區干部一起開展思想大討論,最終統一認識,堅決摒棄對房地產的依賴,推動松江全區調整出上千畝土地,優先用于先進制造業發展。
上海松江在唯GDP的喧囂中先踩了一腳剎車。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忍一時之痛,拒絕“高速”誘惑。“這就好比‘公雞’與‘母雞’的關系。房地產是‘公雞’,只能一次性消費;實體經濟則是‘母雞’,可持續‘下蛋’。”程向民認為,房地產對經濟發展有階段性作用,但政府過于依賴房地產經濟,會造成區域內人口過密、配套不足、交通堵塞等“城市病”。
當時,松江房地產用地出讓價格每畝3000萬元,工業用地每畝僅100萬元。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松江花大代價支持頭部企業發展。世界知名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在松江落戶,隨著業務規模不斷增加,公司開始為空間不足而苦惱,一度考慮外遷。了解情況后,區里想方設法為企業在短期內協調落實了用地指標,連人才公寓都一并解決。此后幾年,庫卡的發展進一步提速,對松江的認可度也陡然上升。此后,公司索性把銷售總部搬到了松江。
松江發展實體經濟的態度與行動贏得了產業界的信任,一大批百億元級項目紛至沓來。“十三五”期間,松江區工業固定投資年均增速高達35%。目前,該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4000億元,排名上海市第二,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63.1%。值得一提的是,與“十三五”之初相比,制造業稅收占比從35.9%上升到最高48.5%,房地產稅收則從最高時占到近“半壁江山”降至20%左右。
轉型中的松江,擺脫了對投資、房地產、重化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產業結構巨變,經濟結構和質量效益持續向好。大飛機、量子衛星、TP1200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上天入地,藍天夢、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等新興產業夢想成真。
產業集聚,向創新要動力
11月26日,上海市松江區臨港產業園區,“G60星鏈”產業基地開工,一期工程將建設數字化衛星制造工廠、衛星在軌測運控中心、衛星互聯網運營中心等。其中,衛星工廠的設計產能將達到每年300顆,單星成本將下降35%,預計于2023年投入使用。“十四五”期間將形成產業規模超200億元的衛星互聯網產業創新應用生態。
該項目將依據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性強的特征,以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建設運營為抓手,通過產業生態打造、專業化孵化、多產業融合、創新要素集聚等手段,帶動衛星及部組件研發制造、通導遙終端與網絡設備、網絡運營和衛星運維、行業應用與增值服務等產業發展,形成資源集聚、展示、研發、應用落地為一體的衛星產業綜合發展新模式。
未來,“G60星鏈”產業基地將圍繞衛星裝備制造主鏈條,推進衛星互聯網領域高端資源的集聚、整合和優化,構建規模化高端制造、衛星網絡運營、相關產業衍生培育孵化等協同的多層次產業布局形態,打造全國性的衛星互聯網產業高地,為國家高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先行先試,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形成具有國際國內引領效應的“天地一體、萬物互聯”衛星產業標桿示范。
此外,松江還進一步聚焦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科創策源能力顯著增強。G60腦智基地、科恩實驗室、優圖實驗室、中科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上海低碳研究院等一大批重大研發平臺集聚,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等體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原創成果不斷涌現,在AST大硅片、光刻膠、新型發動機等“卡脖子”領域和顛覆性技術方面也實現突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松江策源地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率先形成良好發展態勢。
與此同時,圍繞“6+X”戰略性新興產業,海爾、騰訊、正泰智電港、順絡電子等一大批百億級重大項目和頭部企業落地,集成電路領域聚集超硅、豪威、新陽、移遠通信、臺積電等重點企業121家,人工智能領域聚集科大智能、庫卡機器人等重點企業842家,生物醫藥領域聚集昊海生科、復宏漢霖、同聯制藥等企業2952家,產業集群增長極效應勢頭強勁。
去年,松江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中國商飛簽署了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戰略聯盟,實現產業鏈需求端和供給端的無縫對接。在松江區科創發展辦的牽線搭橋下,位于松江工業園的科建高分子材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商飛進行了多次技術交流,最終,這家企業自主研發的耐高溫真空密封膠帶獲得認證,將成為國產大飛機C919的配套零部件。
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以先進制造業為特征的產業集群增長極效應勢頭強勁。“十三五”以來,松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制造業稅收比重明顯上升,經濟增長基本擺脫了對房地產的依賴。
強鏈補鏈,向開放要空間
“秉持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推動長三角沿線合作,高質量發展,成為松江主動的選擇。”程向民說。
早在2016年5月24日,在黨中央對上海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兩周年之際,松江啟動1.0版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在松江境內G60兩側,在原有產業基礎上,集中布局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2017年7月,2.0版“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啟動建設。2018年6月,在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九城市攜手共建3.0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生長三角產業要素“聚合反應”,形成區域發展新動能和區域整體性國際綜合競爭優勢。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依托交通大通道,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加強合作,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
為了推動產業鏈的強鏈補鏈,G60深化與中國商飛、中芯國際、騰訊長三角AI超算中心等頭部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推動形成龍頭帶動、區域配套、集群落地的良好態勢。中國商飛需要大量產業配套,G60科創走廊出面,與G60沿線企業合作,半年內為商飛實現國產化替代新增30%。啟動“騰訊G60行”產業鏈合作,建立400多家九城市企業儲備庫,持續促成九城市企業成為騰訊“授權合伙人”。
為了實現創新鏈自主可控,把先進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松江布局了一批國家實驗室、集聚一批帥才型科學家。一批基礎前沿的科研機構成功落地松江,包括G60腦智科創基地、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上海低碳技術研究院、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和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重大研究平臺與科研院所,以及騰訊科恩實驗室、優圖實驗室等全球頂尖數字研究室。
更重要的是,G60建立“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機制,做實G60創新研究中心,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互認;科技成果拍賣常態化,讓科創要素走向自由流動。而松江成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聯動和上海西南五區攜手共建產業鏈創新鏈聯盟的“中心節點”。
與此同時,在產業實施過程中,松江積極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跨區域高效協同發展。據介紹,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打破行政區劃制約,建立“1+7+N”產業聯盟體系,建立產業聯盟14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11個,集聚頭部企業1470家。
去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賦予了“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戰略定位,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和重要創新策源地。
今年3月,G60科創走廊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要“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提高長三角地區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短短5年,在G60兩側松江段,一大批百億級重大項目和頭部企業落地,先進制造業拔地而起。集成電路重點企業紛至沓來,生物醫藥企業等重大項目相繼落戶松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