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十二屆二十七次常委會議
圍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協商議政
6月7日,政協云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在昆明開幕。作為本年度首次議政性常委會議,與會常委圍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的主題,通過大會發言、書面發言、分組協商等形式分專題進行了深入協商議政,說問題、話短板,提對策、出實招,切實為我省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倍增把脈支招、建言獻策。
強化資源要素保障
著力破解制約瓶頸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云南要努力追趕,力爭3年實現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并進入全國一流行列。為此,省委、省政府把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市場主體倍增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圍繞土地、能源、勞動力、資本等要素保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進要素市場發展,不斷破解制約市場主體發展的瓶頸。
面對當前依然突出的土地供給不足、項目落地難、電力供應緊張、人才流失嚴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困難和問題,常委們精準建言。李銀峰常委提出,要高度重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土地開發整治,提升重大項目建設用地保障水平;健全社會資本參與機制,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受益群眾參與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土地整治投資模式,實現投資多元化和項目規模化,逐步破解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難題。
羅美娟常委建議,要強化資本要素保障,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提升地方金融機構的綜合競爭力,提高對中小微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加大綠色金融發展力度,加大對綠色低碳金融創新的正向激勵,支持中小微科技企業綠色發展。
在熊梅常委看來,人力資源在優化營商環境、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的眾多要素中尤為重要。她介紹,我省近年來通過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省本級和16個州市的園區人才服務工作站,在有條件的昆明、曲靖、玉溪、保山相繼建成一批縣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為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有序流動、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她認為,云南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大有可為,應面向國內外全面提升人力資源服務開放水平,鼓勵有條件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在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與“走出去”重點企業建立“結對式”關系,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提升招商引資效能
著力壯大市場主體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困難明顯增多。具體到云南,如何在逆境中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實現倍增,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常委們認為,只有把大抓市場主體與大抓招商引資結合起來,聚焦鏈式招商,突出招大引強,才能更加有效地擴大市場主體增量。
“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資時承諾給予的配套政策,待企業落地后卻無法兌現,不僅有損政府信譽和投資者信心,反過來也使得招引企業傾向于在落地談判時提高支持條件,索要便于快速‘變現’的扶持資源和政策。”楊萍常委建議,要提升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穩定性,在制定優惠補貼等政策措施時,需規定好時限、安排好退出機制,不作單方面調整,同時加強事前監管和事后跟蹤,把對招引企業承諾的兌現情況列為招商引資績效考核考評的一部分。
石云常委認為,云南過去的招商引資服務工作還存在差距,尤其是招商引資對象不精準、針對性不強、靶向性不準,導致招商引資活動簽約率不高、成效不明顯。她建議,要針對我省資源優勢,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點產業,制定精準招商計劃,甄選招商目標群體,重點瞄準有魄力、能拍板的企業“一把手”開展交流合作活動,探討合作共贏新方向,杜絕漫無目的的招商活動。
楊利榮常委建議,要開展產業鏈招商,建立產業鏈招商目標企業信息庫,引進一批有利于促進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鏈的龍頭項目,打造“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發揮以商引商的優勢,重點發揮本地龍頭企業作用,帶動上下游產業項目進駐。
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著力實現市場公平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作出重要指示。我省以此為根本遵循,積極推動營商環境法治化,更好服務融入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依法保障企業合法權益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是廣大市場主體的期盼”成為常委們的共識。
郭寶常委提出,加強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環節抓好銜接推動,形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要盡快出臺商業行為法、行政程序法,以彌補營商環境法治化進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方面的空白;及時修改、清理過時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司法解釋,以更好適應社會經濟服務管理需要和企業發展需求。
針對各類市場主體在使用各類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中存在不對等保障的現象,張衛國常委建議,扎實抓好公平競爭政策審查,做到政策措施出臺前“應審盡審”,著力破除所有制歧視、大小歧視、新老歧視等各類隱形壁壘,消除影響公平競爭、妨礙創新的各種制度、政策束縛,在同規則、同待遇、降門檻上下功夫。
陳維鏢常委提出,要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建立健全“政府承諾+社會監督+失信問責”機制,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組織開展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整治,治理“新官不理舊賬”等突出問題,建立因政府規劃調整、政策變化造成企業合法權益受損的補償救濟機制;加大政府欠款清償力度,對整改不到位、嚴重失職失責的要依法追究責任。同時,深入推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保障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深化“放管服”改革
著力推動政策落實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放管服”政策措施,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堵點難點痛點問題,著力減事項、減材料、簡流程、強服務,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經從重數量向提高含金量轉變,必須從根本上扭轉一些地方放虛不放實、明減實留的問題。”袁曉瑭常委提出,要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準放權到位,分行業、分領域對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進行再清理,規范審批前置條件和審批標準,最大限度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提高審批效率。
在張寬壽常委看來,盡管我省“放管服”改革不斷“加碼”,但在政策落實方面仍存在權力下放“接不住”、下放事權監管不到位、審批服務效率不高等問題。他建議,要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加強落實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形成分級負責、事項統一、權責清晰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體系;同時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效率,扎實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真正做到“政府圍著企業轉、企業有事馬上辦”。
環評“放管服”改革,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的重要內容。陳紀軍常委認為,在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努力下,云南環評“放管服”改革取得一定成績,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加快了項目“落地”,營商環境得到優化。在進一步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的大形勢和大背景下,應關注市場主體的訴求,切實解決改革過程中耗時長、流程多等瓶頸問題,打通“總量核定”之脈。(云南網記者 張瀟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