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科技和文化二元共生,數字科技給文化產業價值鏈帶來變革,文化為本元、靈魂,賦予產業生命力。文化科技融合既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又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帶來“1+1>2”的倍增效應。
一、文化是“道”、科技是“器”,都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
文化注重人的內在精神世界,注重意義的世界、價值的世界,強調的是對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提供的是“道”——走向自我內心世界和精神領域的知識通道,意義在于指導我們“如何做人”。文化作為人的一種理性意識、情感體現、生命追求、理論闡釋、評價體系、價值觀念和實踐規范,表現為一種積極的生命追求,同時規范行為,具有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活躍思維、開拓原創性、增加創新源泉的作用。
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統稱,關注的是外在的物質世界,研究的是“物理”,提供的是“器”,意義在于指導人們如何做事。科學技術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科學技術體現著人類客觀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與創造,不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而且科學技術所體現的科學理性、科學規范和科學精神等,又是近代以來各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變革的基石。
文化與科技之間具有彼此關聯性,先進文化理念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變革的有力杠桿。因此,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促進人類文明演進和社會發展。文化與科技雖然在關注重點、表現形態、發揮作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們都來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都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尤其在今天,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不斷衍化出一批批千姿百態的科技消費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無時不在地豐富、塑造和影響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社會文化的內容與形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推動大眾文化演進,影響和帶動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二、科技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文化創意產業是依科技而生的產業內容,一般需要具備四方面的典型特征:產業的價值源于文化積累和科技發展所激發的創意;創意要形成知識產權;文化創意以信息及網絡技術為主要載體;文化創意產業是多領域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其成果可以是產品或服務。從這四方面特征,可以看出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密不可分的關系,科技在文化創意產生、制作、傳播、交易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科技豐富文化創意產業內容,促進更多新興產業形態的產生。重大的科學技術變革總會推動新興產業形態的出現,與此同時,科技也在原有產業的內部激發新的行業部門的產生,提升原有產業的附加價值。在沒有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中世紀,談到文化、創意可能只會讓人聯想到文學和藝術,或許根本就無從談起文化創意產業。科技進步大大地擴展了文化的內容和創意的空間,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印刷術,到電影、電視技術在西方的出現,再到以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并為代表的傳媒產業和互聯網的結合,科學技術不斷地賦予文化和創意以新的內涵,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第二,科技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先進技術工具,豐富創意表現形式。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科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技豐富了原有文化創意產業的表現形式,在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前,原有的音樂、藝術、文學等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比較單一,以文學創作為例,一些小說、神話創作在最原始的時候,在內容表現方面,可能只是以口頭流傳的方式傳播和記錄,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造紙術和印刷、排版技術的發明,書籍逐漸成為對文學創作加以記載、流傳和傳播的主要方式。現代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產生又增加了數字圖書這種表述和記載方式。在立體形象表現方面,最古老的方式是現場演繹劇本等各類文學作品,是光技術、電子技術、機械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出現使文學創作得以借助影視拍攝。而現代娛樂產業的發展更離不開科技手段的運用,現代的電影制作過程更少不了科技的影子,例如,曾經創造票房神話的《泰坦尼克》《阿凡達》,后期制作大量運用科技,使影片更具沖擊力和表現力。這些先進技術的使用,使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速度大幅提高,也為其廣泛傳播提供了更多機會。
科技提高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制作效率。一些先進科技手段、科技工具的運用,提高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速度。比如,CAD工具是一種更快更方便的制圖工具,以前建筑師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完成的設計圖紙現在只需要幾天就能完成,大大加快了制作速度。同樣,在廣告設計領域,更多電腦軟件的應用使設計師更方便地把握稍縱即逝的靈感,為設計師表達思想提供更多的手段。在動漫、網絡游戲的開發過程中,大型數據存儲、計算機圖形學、系統仿真學、人機界面等相關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創意產品的生產速度。
科技為文化創意產業產品、信息的保存提供了更好的手段。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文化創意產品可以實現大規模的存儲。目前,一張DVD光盤的存儲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傳統的電影膠片,而且體積更小。同時,數據庫技術的發展使文化創意產業信息存儲成為可能,為文化創意產業和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原始數據,方便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開發,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信息支持。
第三,科技加快了文化創意產品的傳播速度。
科技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化,促進文化創意產品大規模走向市場、走向大眾消費的過程中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科技的進步實現了文化創意作品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拓展了各種市場信息的傳播渠道,使得文化創意作品在更大范圍內、更大規模的轉化為商品,實現自身市場價值,并通過經濟驅動不斷激發人們創意源泉,使更多的人參與和享受到文化創意產業的成果。否則,很多優秀的文學、音樂、藝術等創意作品只能是創意者、技術家和極少數消費者的孤島。
科技加快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傳播,而現代化的科普手段更使大眾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距離更近。現代的科普作品更多的是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等新技術手段生產的,具有強視覺效果、沖擊力,能夠寓科普于娛樂、景觀、藝術、設計、旅游之中,并能引起受眾心理震撼。通過感應的、人性化的、體現現代時尚的消費型科普作品,比如動漫科普作品、網絡科普游戲的研發,相關大型創意科普博覽會、創意科普節等,可以變傳統、被動、無奈的枯燥式的說教科普為參與、體驗、游樂、互動快樂式的消費科普。
三、科技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
科技加速了文化成果的轉化,豐富了文化的傳播手段和表達方式,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原創力、傳播力和感染力,從而促進了文化事業與產業的極大發展。
第一,科技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文化產品的生產管理、傳播和銷售等環節,由于現代科技特別是數字存儲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及創新,為文化產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傳播的能力,縮短了文化產品從創意到實現所需的時間,使生產管理、傳播和銷售變得更為迅捷簡便,為文化成果的轉化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文化產業的流通空間變得更大更廣,流通速度更快,周期更短。
第二,科技不斷豐富著文化的內涵。科技在不斷加深人們對于自然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人類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能力和水平的同時,也不斷延展科技的知識體系,完善人類的思維方式,擴展人類的精神世界,從而不斷豐富文化的內涵,并為文化產品的創作提供更為豐富的內容和素材。現代科技使創作思維中的無限想象轉化為豐富的現實情境,極大地拓展了創意空間,催生出新的表現形式,增加了文化的原創力;現代科技的進步,打破了以往傳統表現手法的障礙,為那些天馬行空般創意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手段,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產品的表現方式,增強了文化的感染力。
第三,科技是促進新型文化業態形成發展的核心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向前推進的。科技的發展使文化內容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傳播載體,從而使文化成為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獲得與消費的產品,文化服務的受眾大幅增長。
第四,科技使文化表現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新型顯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滲透,大大豐富了各類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明顯提升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演藝會展、休閑娛樂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四、文化科技融合的程度隨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深化
從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來看,文化與科技兩者的融合始終沒有間斷過,而且這種趨勢愈加強烈。科學技術與文化是人類改造自然而取得的卓效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經過長期的積累與發展,逐步成長與改善,成為一個特定時代的鮮明旗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承載著不同的任務與內容,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二者從最初的相互聯系甚少、相互簡單發展,逐漸在時代潮流的引領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在古代,中國傳統經典書籍如《詩經》《夢溪筆談》《考工記》《齊民要術》等,收錄了大量關于耕種、天文、水利、制造工藝等方面的古代科技,可見古代科學技術對生產藝術與文化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與影響,特別典型的是古代文字的發明與印刷術的更進,使得文化的傳播與創造成為可能。在近代,歐洲文藝復興帶來思想的改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繁榮,例如蒸汽機和鐵路、電燈電話等,使得社會生活變得開闊,世界之間往來更加方便,從而促進了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的誕生。
在現代,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發明,也逐漸演變成包含科技理論、科技思想等科技創造,它推動著城市的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為現代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地支撐。在現代科技的引領下,文化的演變也開始最大化地趨向于互融、互取精華的模式,國際化文化交流成為新風尚,文化意識形態產生新的結構、新的模式。
隨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逐步深化,創造出了眾多創新性成果。在文化產業體量增大的同時,文化產業質量和效益也不斷提升,取得了“1+1>2”的倍增效應。文化科技融合正在成為健全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