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成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世界主要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呈現了新格局。中國近年來的科技創新實力增長迅速,并將逐漸成為全球創新領域的領導者。
中國在全球創新地位不斷提升
從近十年全球創新指數來看,中國排名不斷攀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8》,從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五個維度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在40個參評國家中,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世界第14位,是唯一進入前15位的發展中國家,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的結果接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根據上述報告,國家創新能力指數連續兩年進入全球前15位,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發展中國家里,中國是排名最靠前的。
世界創新格局存在向東轉移的趨勢。中國在中高收入國家里的創新優勢很突出。中國創新指數得分已接近人均GDP在五萬美元左右的歐洲國家,而我們現在的人均GDP剛剛突破一萬美元。
歐洲的一些小國往往創新能力非常強。如瑞士、瑞典、丹麥、荷蘭、芬蘭,這都是歐洲的小國,他們不僅面積小,人口也少。在開放、創新、合作中,除了與大國保持密切聯系,也要重視發展和小國的合作關系。歐洲這些小國不但創新能力強,而且人類發展指數水平也很高。聯合國創立的人類發展指數以“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項指標來衡量。根據2018年的排名,挪威排第一,愛爾蘭排第二,瑞士排第三,中國香港和冰島并列第四。
中國創新的優勢和短板
從創新指數來看,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五個維度中,我們的優勢和短板是什么?我們現在的強項主要是在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方面。我國每年的研發經費投入僅次于美國。我們的弱項是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這三個指標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雖然我們這幾年經費投入很大,在科技領域的改革力度也很大,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的評分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基礎研究、創新產出、高水平論文產出等方面有一個過程,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基礎研究、創新產出來看,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面向未來,基礎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創,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辟新的認知疆域,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當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同時要加大基礎研究的財政投入力度。雖然現在我們的研發投入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但是我們的大量研究集中于后期的成果轉化、應用研究階段,還迫切需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從知識創造的角度來看,中國高水平論文的發布總量排到世界第2位。對比2000年,當時的排名是第12位。2006年以后,我國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三個國家中長期規劃,論文的發布數量才逐漸上升,進入到前三。2010年以后,我國穩居第二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世界上占據創新高地的國家處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的位置上長達幾十年。我們不能懈怠,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