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96億,占全國人口的21.1%。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初發布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5月11日,“京津冀銀發經濟產業園”在河北省保定市成立,這是發展銀發經濟的有效載體,銀發經濟產業園來到百姓身邊。
“夕陽事業”悄然成為“朝陽產業”
我國已逐步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統計顯示,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據測算,到2035年,這一規模有望達到約30萬億元。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高成運對記者說:“《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銀發經濟產業園有利于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推進老齡事業與老齡產業協同發展,可成為城市發展乃至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引擎。”
“京津冀三地老年人口合計2458.8萬,形成了總額約1.1萬億元的可支配收入。”保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貴寶在產業園揭牌儀式上介紹,保定地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核心功能區,隨著高鐵的開通,保定已融入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
高成運具體分析說,隨著老年群體的代際更替,獨生子女父母群體開始進入老年期。這部分老人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消費觀念與以往老年人有很大不同,并且受家庭結構的影響,醫療、康復、長期照護等剛性消費需求明顯。預防保健、健康管理、休閑娛樂等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京津冀地區獨生子女父母基數較大,銀發經濟孕育著新機遇,發展潛力巨大。
從生活照料到康養文娛一站式養老
京津冀銀發經濟產業園能為百姓提供什么?張貴寶說,產業園建成后,可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照護服務,兼顧保健、醫療、康養、休閑、娛樂等,滿足銀發族生活需求。
在醫療方面:保定擁有醫療衛生機構一萬多個,依托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廣安門中醫院保定醫院兩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規劃建設23.3平方公里的國際醫療基地項目,加快發展康復康養、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等產業。
在養老方面:保定擁有養老機構155家,星級養老機構118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84家。1.5萬養老服務人才為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提供專業的照料護理。
在休閑健康方面:保定整合太行山水風景資源,串聯百余個美麗鄉村,推出了適宜老年人休閑度假、健康運動的“太行山徒步小徑”項目;在北京周邊、景區周邊,利用閑置宅基地,打造了適宜老年人醫療養生、幸福養老的“保定小院”項目。
張貴寶介紹,產業園由保定市政府與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共建,規劃面積1277畝,聚焦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康復器具、抗衰老(干細胞)、養老金融、老年旅游、適老化改造等銀發經濟產業。核心區位于保定國際醫療基地內,布局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產業孵化器、康復醫院、康養公寓、老年大學、老齡藝術體驗中心等;拓展區用于拓展銀發經濟企業生產制造空間,主要布局老年用品生產基地、醫療器械生產基地、康復輔具生產基地、康養膳食生產基地等。
保定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馬義民介紹,保定市發布了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5方面16條支持舉措,從金融、財稅、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面助力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保定市市長閆繼紅認為,京津冀銀發經濟是萬億級的新賽道。產業園將精準對接區域老齡市場需求,打造“京津冀銀發產業聚集區、國家康養創新示范標桿”。
形成優勢互補的良性生態
我國銀發經濟新產業正加速布局。在廣東,廣州首個銀發經濟產業園揭牌,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托生物醫藥等產業基礎積極打造銀發經濟集聚區;在四川,成都溫江區逐步形成以老年產品、保健食品為支撐的銀發經濟產業格局;在山東,青島高新區重點培育以康養為特色的銀發經濟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康灣”……銀發經濟正進入日新月異的新階段。
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鄭遠長認為,銀發經濟內涵豐富、形態多樣,發展潛力巨大。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純市場化的產業經濟,是兼具福利屬性和市場屬性的特殊產業,因此發展也面臨不少矛盾。
鄭遠長分析說,銀發經濟既有傳統的產業形態,如養老服務業,又有新興產業的內容,如護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目前,我們發展銀發經濟總體上經驗不足,發展銀發經濟產業,要兼顧其福利屬性和市場屬性。要抓住重點任務,包括建立有利于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營商環境;引導和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重視社會資本的投入回報,在制度設計上使其能有利可圖,但想賺快錢、賺大錢的不要進入,要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資本投入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良性生態;鼓勵經營主體開發出滿足不同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的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等。(記者林紅梅 王秋韻 屈婷 杜一方)
新華社北京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