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一帶一路”沿線諸多國家如越南、泰國都有種桑養蠶的傳統,但囿于當地經營結構、品種以及生產技術的影響,產業逐步萎縮。
助力共建“一帶一路”
中國作為傳統的桑蠶大國,有責任發展本國桑蠶產業、培育內需市場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廣泛開展國際間交流合作,資源共享,開拓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以全球視角來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繭絲綢生產國和消費國,從近年的農業數據——中國蠶種、蠶繭、生絲、綢緞產品產量分別占全球的80%、70%、80%和45%。以上可知,中國確為名副其實的桑蠶大國。
憑借龐大的蠶桑生產規模、不斷提升的生產加工技術、日益豐富的繭絲綢產品,中國正持續釋放著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與此同時,從絲綢大國轉變為絲綢強國的進程亦在同步發展。在未來的幾年里,蠶桑絲綢這一融農工貿為一體的傳統產業將迎來嶄新飛躍。
從近些年中國絲綢產品設計在國際上屢獲大獎可知,中國絲綢產品并不遜于國際知名產品。而保利中絲以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為契機,集聚中國各地的優秀桑蠶基地、生產廠家、供應商等共同參與的高端絲綢質量認證體系和營銷平臺,努力為國內桑蠶產業整個鏈條的從業者爭取更多的收益發展潛力。
不僅對于中國國內,在肯尼亞,中肯兩國近幾年通過共同探索建設絲綢產業園,桑苗試植、蠶種試養等一系列試驗和產業調查研究活動,證明了在非洲發展蠶桑產業的可行性。桑蠶產業也正逐步成為肯尼亞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種桑養蠶這一傳統產業作為農業外交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產業之一。
桑蠶產業正面臨重要機遇期
“東桑西移”對穩定我國蠶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保證我國繭絲綢大國地位、促進中西部地區農民增產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的“東桑西移”并不是一場西部承接東部淘汰的落后產能的過程,而是桑蠶產業“破繭成蝶”,發揮東部、中西部各自資源稟賦優勢,加強產業區域合作的重要機遇期。
保利中絲立足絲綢產業,積極在全國做強做優高端原料基地。通過打造優質蠶桑基地、開發蠶桑產業作為發展重點,謀劃脫貧致富新思路,帶領群眾通過發展種桑養蠶走上脫貧致富道路。在云南普洱,保利中絲運營的蠶桑基地,直接帶動當地蠶農就業3萬余人,蠶農售繭年收入達1.3億元,每戶年收入超過萬元。在四川攀枝花,保利中絲在金沙江流域新增優質高端絲綢原料基地,開展高端絲綢原料精深加工,運用生物工程技術,開展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生產藥品、保健品、美容護膚品等,充分發揮了“東桑西移”的后發優勢。在廣西忻城,我們把監控器、溫濕度器等設備安裝到蠶農家里,桑蠶病死率由原來的40%降低到5%以內,產量達到了90-120斤/標準張,直接推動了當地脫貧攻堅的進程,桑蠶產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目前,在西部很多桑蠶主產區,蠶農可以從桑園獲得畝綜合收益達到7000-10000元,如果再加上與之相關的工資性收入,桑蠶產業帶給農民的收益可謂十分可觀。
鄉村振興道路上的重要“生力軍”
“十四五”時期是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伴隨著近些年來“東桑西移”的進程,我國繭絲綢產業發展趨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這個古老的行業正在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除了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價值,桑蠶產業的文化傳承價值正在進一步放大,中國桑蠶絲織技藝、剝繭技藝早已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躋身世界級文化殿堂。如今在桑蠶絲綢主產區,相關的博物館、文化館在傳播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繭絲綢產業正在積極跳出傳統絲綢,拓展桑樹、桑蠶產品等資源綜合利用的外延,實現產業鏈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結合融合,不斷推動繭絲綢行業轉型升級。
例如,我國是世界上飼料原料特別是高蛋白質原料的進口需求大國,而桑葉蛋白、蠶蛹蛋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大豆蛋白。經測算,我國有年產4000萬噸桑葉的潛力,若能大規模開發桑葉蛋白飼料,每年可以替代5%-10%的進口豆粕,對國家的糧食安全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此外,目前研發的桑樹品種,具有根系淺、易存活等特征,十分適宜修復礦坑等土地復墾工作,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作用,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可以說,桑蠶絲綢產業是一個“可吃、可看、可穿、可用”的好產業,是鄉村振興階段一支不容忽視的“生力軍”。(保利集團總經理助理、保利中絲黨委書記、董事長、保利文化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波)
保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化龍調研蠶桑企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