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是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發展實踐最活躍、進步最快的國家。同時,“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9月提出以來,熱度不斷攀升。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2024年6月14日,由金蜜蜂智庫主辦,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九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在北京順利舉辦。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院長、國家標準委ESG標準化研究組召集人柳學信在論壇上作了《ESG標準助力新質生產力》的主題演講,他從ESG視角分析新質生產力,指出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協同發展。
以下為主要發言內容:
ESG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
新質生產力現在有很多解讀,我覺得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有三個,一是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必然會促進可持續發展。二是創新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在創新過程中實現轉型,實現高質量是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三是共同富裕是新質生產力的共同目的,共享共治實現社會和人類的共同富裕是新質生產力的共同目的。
從這三個內涵來講,中國作為目前全球ESG發展最快的區域,在制度和市場機制方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保駕護航。從ESG實踐功能的四個方面可以進行理解:ESG是目前可持續投資范式最主要的推動力;ESG是可持續信息披露的最主要的框架;ESG促進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ESG為全人類、為各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法和工具。這都與新質生產力不謀而合。
ESG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的理念、市場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新質生產力行穩致遠保駕護航。具體來看,無論是從E、S、G的維度都能促進新質生產力內涵的發展,包括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共同富裕、創新發展,這是ESG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主要邏輯。
從ESG的E來看,環境維度是ESG發展最堅實的基礎,也是推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基礎。ESG是企業創新和綠色轉型的質量基礎設施,特別是ESG生態系統涉及標準、監管、企業實踐、信息披露、評級、投資、咨詢服務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效用,如何促進ESG生產系統的發展,為綠色生產力奠定良好的質量基礎設施,促進綠色生產力更好發展,實現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從創新角度來看,ESG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市場與制度創新。ESG是偉大的市場創新,在人類歷史上運用商業力量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ESG功不可沒,無論是全球可持續投資還是企業實踐和披露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ESG改進了CSR,是CSR的升級迭代,而且從市場上由下而上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
從制度創新角度來看,ESG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戰略工具。全球很多國家把ESG納入國內法律法規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中國也應該這樣做。目前,中國應該處于ESG發展元年,證監會、財政部等政府部門,以及上海、北京、蘇州等地區陸續出臺ESG相關制度,從產業和企業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做出了重要的制度創新。
從ESG的S和G來看,共享、共治、共同富裕是所有利益相關方追求的ESG目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最終目的,所以ESG是推動物質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工具,也恰好與新質生產力的目標內涵一致。
從開放角度來看,ESG是開放最好的例證,是我國道路優勢的制度性開放的最好體現。首先,ESG是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的國際化最好的例子,我們要用國際語言講述中國故事,ESG作為國際語言,代表國際先進的貿易規則、競爭體系、治理體系,我們要不斷對標國際規則,實現制度創新,促進我國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貿易和投資規則歸置生產管理中的標準方面,要與全球協調融合、共同發展。這是我們要對標學習,要提升自身ESG實踐的方面。
其次,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有重要的影響力。如何利用ESG實現敘事方式和重要議題的中國化,如何實現中國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范式,需要我們努力,我們要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提供中國的制度體系和發展范式。
全球ESG的體系正在加速融合,特別是在2021年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成立后,把目前制定ESG的機構都收入麾下。中國擁有大量全球500強企業,我們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也貢獻了很多力量,如何在以氣候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全球新治理體系中發揮中國影響力,傳播中國聲音,需要企業做好管理,做好實踐,同時加強軟實力,參與共治共建全球治理體系。從這個角度說,ESG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戰略方法和戰略工具。
ESG能夠助力我們爭取更多國際競爭的話語權。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方面,中國堅定不移地落實“雙碳”目標,為全球提供了具體解決方案,在可持續發展、ESG以及氣候領域,中國是有可能并跑,甚至領跑全球新治理體系構建。
如何促進ESG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如何才能實現ESG對新質生產力的協同發展,產生“1+1>2”的效果,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首先是完善ESG的政策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制度保障。雖然目前ESG在國內蓬勃發展,但各個部門還需要加強協調合作,我們需要用上位法把相關戰略目標、戰略路徑,以及很多制度體系、規則體系確定下來,形成一個法律政策體系來促進ESG的規范化,讓國家各個部門分工協作,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其次是完善ESG的標準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實踐指引。標準就是規則體系,全球的標準體系已經在統一,我們要提升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乃至全球ESG標準建設方面的影響力,增加全球氣候治理、可持續治理體系中的發言權,展現中國道路優越性,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
再次是完善ESG的生態系統,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市場機制。與發達國家成熟的ESG相比,我們缺的是生態系統。中國企業的很多實踐在國際上都領先,但是我們在軟實力和系統方面還存在短板。首先,企業實踐做得好,評價機構才能評級好,市場才能得到正確的信號,配置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缺的是ESG的中介系統,中介系統是ESG生態系統的關鍵環節,包括數據、咨詢、認證、評級,我們缺乏有影響力的主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應該加速建設這個領域。其次,怎樣把制度影響力發揮出來構建中國特色的ESG制度體系和中國ESG治理范式,也是ESG生態系統中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防范漂綠的問題,目前,歐盟和很多發達國家都在出臺相關政策法規,防范投資機構和企業在營銷和評級等過程中的漂綠行為。中國也存在ESG的漂綠、漂SDG的問題,目前也沒有國外的法律可以借鑒,但要把防漂綠納入相關法律和實踐過程中,對漂綠行為和企業進行審查。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發揮中介機構在認證、鑒證、保證真實性方面的市場機制作用,還要借助數字技術賦能防漂綠的系統,實現數據真實性、驗證性,規范ESG發展。
最后是提升ESG的人才培養,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目前,ESG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在起步階段。從理論來看,ESG的理論還不成熟,還無法解釋和指導企業如何從外部性,從品牌營銷的角度轉化為ESG的內生動力和ESG價值創造。從實踐來看,全球有很多成功的安利,但是缺乏一個統一的最佳的實踐。我們需要理論和實踐共同發力,探索一種新的企業的發展范式,新的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范式。實現這一目標最主要的就是人才。很多高校,很多行業已經發現ESG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但目前供給不足。主要原因是理論不足、實踐不足、理論和實踐脫節。因此,我們必須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通過ESG的創新、資金平臺來賦能,促進ESG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
本文根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院長、國家標準委ESG標準化研究組召集人柳學信在第十九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