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浦江創新論壇-科技成果轉化共享匯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中企視訊(編輯 中企君)在當今時代,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國家發展、提升綜合國力的核心驅動力。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關于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賦權改革以及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等重要任務要求,2024浦江創新論壇-科技成果轉化共享匯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洞察變局?科技執鑰啟璀璨
“科技創新是百年變局中的'關鍵變量’,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至關重要。”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理事長賀德方在致辭中表示,面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變化,各國科技成果轉化也面臨一些共性的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等各方共同努力。
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指導下,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聯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自2018年起每年持續發布《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對全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以期讓有關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了解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總體進展情況,更好的營造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活動現場,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主任聶飆發布《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4、2023(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與《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3(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并做相關報告解讀。
同時,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中心總工程師劉群彥對《2023 上海科技成果轉化白皮書》暨《上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手冊》的解讀,從科技成果供給、需求、載體四端發力,破解了成果轉化的政策難點,創新主體競相發力,打造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新機制、新方法、新平臺、新路徑和新體系,也為上海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隨后,《科技成果評估規范》發布,將進一步規范科技成果評估工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加科學、公正的評價體系。《科技成果評估規范》主要針對自然科學與技術領域科技成果的評估活動,構建出了“五元價值”為主體、“轉化推廣潛力”為補充的科技成果評估指標框架,一級評估指標分別是: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和文化價值以及轉化推廣潛力。該項國標將與《技術經理人能力評價規范》團標相輔相成,促進和保障科技成果評估的規范、有序和專業化發展,推動我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蓬勃發展。
2022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于全球技術轉移大會期間正式成立,致力于構建與適應科技成果轉化特點、覆蓋成果轉化全鏈條的標準體系,以標準引領服務的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提升轉化效能,打造技術轉移服務“質量高地”。2024全球技術轉移大會的現場,地方標準(《醫療機構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與《成套技術基準價值評估》)的發布,進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標準體系,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持續推進注入了新的動力。隨后,上海市技術市場協會常務副會長、標準化專委會秘書長李莉,帶來相關文件的解讀。
平臺上線?人才賦能促轉化
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與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聯合打造的技術經理人公共服務平臺,在活動期間正式上線。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該平臺旨在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為技術經理人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的服務與支持,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與產業化。
上海市技術市場協會技術經理人專業委員會暨技術經理人社區的成立,也將為技術經理人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技術轉移工作的開展。技術經理人專業委員會也將積極推動政策的完善和落實,為技術經理人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的合作,共同打造技術轉移的生態系統,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隨后,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執行總裁鄒叔君,宣讀《技術經理人職業操守倡議書》。
活動期間,上海技術交易所與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共同開發的 “科技成果 + 認股權” 創新產品的推出,為科技成果轉化開辟了新的路徑。這一創新產品的推出,不僅為科技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和發展機遇,也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方式,它將進一步促進資源對接,推動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主旨演講?智慧閃耀引方向
主旨演講環節,波士頓學院技術轉移及特許授權辦公室主任文立民聚焦技術轉移與創新創業,以波士頓地區創新生態為例展開闡述。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需政府支持、大學及研究所等科技創新源頭、資本投入和專業人才等多要素協同。
德國技術轉移之父,史太白基金會名譽主席約翰·呂恩(Johann L?hn)以“結構性變化與技術轉移”為題,講到史太白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為公立和私立公司提供戰略+建議等專業服務,保持財務獨立并采用去中心化運營,擁有創新教育模式的史太白大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干精神。其模式包括強大的人才資源與國際合作、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財務獨立與去中心化運營以及史太白大學的創新教育模式,為技術轉移和企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上海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顧建忠聚焦科技金融,總結兩個“重塑”,一是重塑科創企業信用風險評價邏輯,看團隊、技術迭代、研發、風投評價及專家意見等;二是重塑科創金融風險收益平衡邏輯,包括內平衡的投貸聯動和外平衡的國家政府支持。業務邏輯為科創更前、科研更先、科技更全,推出 “五拳貸”,包括技術孵化貸、技術征信貸、技術轉移貸、技術人才貸、技術研發貸,目前處于 0 - 1 階段。上海農商銀行成立于 2005 年 8 月,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金融機構,將進一步提升價值情懷、專業能力和賦能貢獻,推進科技金融發展。
創新對話?共話技轉繪藍圖
科研活動是創新的源泉,而科技成果轉化則是將這些創新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過程。這兩者共同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創新對話環節,多位重磅嘉賓聚焦科研與成果轉化循環機制建設以及全球創新環境與先進成果共享展開熱烈交流討論。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尹曉波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助理彭慧勝,聚焦產學研合作與高校成果轉化,為高校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帶來了新的思考與啟示。尹曉波以香港大學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豐富經驗為例,強調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緊密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高校能夠更好地了解產業需求,將科研方向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彭慧勝院士則從復旦大學的實踐出發,闡述了高校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他指出,高校不僅是知識創新的源頭,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推動者。通過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等措施,從而才能更好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在全球創新環境與先進成果共享方面,匈牙利、英國、新加坡、愛爾蘭的代表分別分享了在提升大學與企業合作、跨境創新合作、促進新技術成果轉換、推動跨境技術轉移等方面的經驗和挑戰。對于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創新樞紐,嘉賓們提出了為企業營商提供便利、促進跨文化交流、加強人才合作、關注研發與企業發展、吸引大學等機構融入、政府打造市場友好型環境、建立信任以及實現信息轉移合規問題和諧化等建議。
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成果轉化勢在必行。在當前形勢下,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完善體制機制,為科技成果轉化搭建更加堅實的平臺。持續加強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各方協同合作,共同攻克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難題。以高效的政務服務為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不斷提升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水平和質量,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