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內外企業強化交流合作搭建平臺,有力促進國際產業要素流動,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產業)、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藍欽揚教授在接受《中國企業報》中企視訊專訪時介紹了新加坡研發歷程和南洋理工大學的科研變革,并強調聚合“產政研”發力,以科研成果轉化在促進產業發展上的重要作用。
作為亞洲頂級高等院校,南洋理工大學正以開放的姿態,積極與全球領先的大學和產業界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創建交流平臺,進一步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科技合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新引擎。
拓展中新兩國科研創新合作
藍教授強調,要深化企業、大學和政府間的合作機制,以研發創新為軸,拓展跨學科合作、多行業參與,做好資源的聯通和鏈接,不斷補鏈強鏈增鏈。
南洋理工大學作為一所世界一流的科研密集型大學,多年來已與中國達成了系列合作碩果。其中,“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便是與中國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積極開展教育合作的一大實踐成果。藍教授表示,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非常成功,已產生了多項專利,孵化了多家企業并期待與更多的全球合作伙伴建立伙伴關系。
據介紹,南洋理工大學在基礎研究和轉化型研究方面雙管齊下,同時注重與產業界建立合作。目前與全球產業界建立了廣泛合作,以大學-產業界合作模式推動轉化型研究和創新,最終實現技術轉化,專利和能力建設。未來將通過聯合研究、全球旗艦項目以及人才發展,進一步拓展合作機會。
近年來,中國與新加坡兩國在貿易、科研、教育領域日益擴大合作,給兩國科技和產業合作提振了信心。在“國際產業要素尖峰對話”上,藍教授已經關注到閔行區的科研和創新發展勢頭迅猛,期待會有越來越多的合作機會,積極推動知識轉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多種合作模式助推成果轉化
藍教授介紹,南洋理工大學與產業界的很多合作,都以三螺旋模式為基礎。三螺旋合作模式是一種三方合作模式,從項目之初,大學、產業合作伙伴以及公共機構就同心協力,克服艱難險阻,將基礎研究轉化為商業成果。“得益于三方參與的方式,合作伙伴可以從不同方面作出貢獻,確保合作取得更大成功。”藍教授表示,南洋理工大學聯合產業界、政府,已與多家本土和國際大公司成立了實驗室,如新加坡電信、納峰科技和大陸集團等。
時下,科研業態發生變化,問題的復雜程度也與以往不同。藍教授表示,大學必須適應變化,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才能為整個生態系統增加價值。因此,除了三螺旋模式外,南洋理工大學近年來也開始嘗試采用聯盟方式,與多個利益相關者合作,從生產商到用戶,通過測試床,將研究從實驗室推向市場。
瞄準國家戰略調整規劃
資料顯示,南洋理工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大學排名”等多項大學排名中都表現不俗。根據2022/2023年排名,南洋理工大學在亞洲總體排名第三。就全球最佳學科的數量而言,南洋理工大學與清華大學并列第二。此外,南洋理工大學有五個學科全球排名第一,分別為材料科學、能源和燃料、凝聚態物理、物理化學、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
藍教授認為,南洋理工大學在學術和研究界取得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學校的戰略規劃。自2010年以來,學校每五年進行一次戰略規劃,步調與新加坡的研究、創新和企業 (RIE) 五年計劃保持一致。“我們借此確定重點研究領域、未來有廣泛前景的領域及新興研究領域。作為一所大學,快速適應市場變化非常重要,需要對未來趨勢保持敏銳嗅覺。”藍教授說。
提升跨學科研究能力
目前,南洋理工大學的重要產業合作都是跨學科的,并且始終與學校和國家的戰略重點保持一致。因此,南洋理工大學特別注重提升跨院系開展跨學科研究的能力。
“這也是我們在與產業界的合作中增加價值,提供更全面方案的法寶。”據藍教授介紹,學校積極推動STEM領域與本校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南洋商學院,國立教育學院的合作,取得了振奮人心的成效。在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卓越研究校園和科技企業(CREATE)計劃的支持下,與劍橋大學共同成立“終身學習和個性化認知中心”,來自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南洋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李光前醫學院以及工學院的專家們匯聚一堂,發揮自己的專長,推動該中心在學習科學領域獲得了極大認可。
多舉措吸引留住人才
在藍教授看來,人才是南洋理工大學科研戰略的基石,因此學校非常注重吸引能推動科研發展的優秀人才。
為吸引和留住人才,學校采取了多種舉措,例如校長博士后獎學金、南洋助理教授計劃等資助計劃,為來自新加坡和全球各地的新晉科學家、工程師和學者提供在南洋理工大學開展科研活動的機會。其中,南洋助理教授計劃提供常任軌制的助理/副教授職位,以及高達150萬新元(STEM領域)或100萬新元(非STEM領域)的校內科研啟動資金。
還有一些全國性的人才計劃,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產業研究生計劃和新加坡國際研究生獎,旨在建立一個科研生態社區。此外,南洋理工大學積極為教職員工和科研人員提供發展機會,鼓勵他們參與產業合作,為教授和科研人員在創業、技術轉移和技術產業化等方面提供多方支持。
藍欽揚教授受邀出席國際產業要素尖峰對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