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過去幾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不斷加劇的夾擊下,全球發展事業面臨嚴峻挑戰,貧困問題不斷加劇。2022年9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不確定的時代,不穩定的生活:在轉型的世界中塑造我們的未來》指出,各種不確定性正在層層累積、相互作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動搖生活根基。廣泛的挑戰正在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2020年、2021年,全球人類發展指數首次出現連續兩年倒退。
在此背景下,全球發展倡議為重振全球發展事業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人類命運同體指明了路徑。
一、堅持發展優先
堅持發展優先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處于核心地位。無論是基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還是著眼當前國際安全與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挑戰,發展是解決問題、走出困境的關鍵所在。
2015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國際場合多次強調,“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這一論斷深刻闡釋了發展與地區安全、發展與人權保障、發展與人民福祉之間的深刻關系。第一,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人類要想真正維護和鞏固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的安全是離不開發展的。遍觀全球近年來的大小沖突,其根源都是當地深陷發展困境。第二,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人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離開發展,空談人權,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可以說,不同種族、不同政治體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都擁有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權利,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詮釋了全球發展事業的宗旨目標和推進主體。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來自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光輝寫照。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2020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的講話中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可以說,無論是消除疫情影響、重回生活正軌,還是平息沖突動亂、解決人道主義危機,根本上都要靠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發展是為了維護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同時,發展需要充分調動世界各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堅持普惠包容
堅持普惠包容指明了全球發展事業的價值導向。相比世界經濟總量的增長,如何著力解決各國之間和各國內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顯得更為迫切。雖然世界經濟這塊“蛋糕”已經足夠大了,但是這塊“蛋糕”怎么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2022年9月,瑞士信貸研究院(Credit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發布的《2022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排除匯率變動因素,全球總財富2021年增長達到12.7%,實現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年度增長率,然而,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全球財富的比重由2020年的44%上升至46%。這說明,全球最富有人群占有的財富越來越多,貧富差距巨大,尤其是近年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使得這一問題更為突出。
世界銀行每兩年發布一期《貧困與共同繁榮》報告(Poverty and SharedProsperity),該報告在2020年和2022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貧困問題更趨嚴重,疫情的肆虐導致全球極端貧困率在2020年出現二十年來的首次上升,全球減貧事業遭遇1990年以來的最大挫折。
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往往最容易受到沖擊和影響的群體是貧困人群,而富裕人群在面對重大危機的時候,往往具有更強的抵御能力。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貧困問題更趨嚴重的原因。有鑒于此,當前全球發展事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就是如何實現普惠包容的發展,讓更多人從世界經濟與全球財富的增長中獲益。
四、堅持創新驅動
堅持創新驅動明確了全球發展事業的前進動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0世紀下半葉,在世界上蔓延著一種危機,就是有限的地球資源如何承擔人類無限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當有一天地球資源耗盡的時候,人類文明是不是就走到終點了?這種危機感在21世紀迎來轉機。因為人類的科技創新,讓我們看到了突破資源瓶頸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經濟增長已經逐漸走出了資源依賴的路徑。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再到黨的二十大,都強調了“創新”。同時,世界也正在經歷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如果我們能將“蛋糕”越做越大,將經濟財富創造得越來越多,就有利于發展事業向前推進。
無論是應對公共衛生危機,還是推動經濟復蘇和增長,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需要國際社會進一步深化合作。國際合作與國家間的良性競爭是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科技創新不應成為世界分裂與對抗的武器,而應成為全球發展與共同繁榮的第一動力。
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全球發展事業的可持續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
我們不僅要實現普惠包容、創新驅動的發展,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雖然人類已經有了突破地球資源瓶頸的能力,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發展可以無視生態文明的可持續。我國在發展的同時,一直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并且取得許多成就。不僅如此,我們為了推動國際社會維護多邊共識、聚焦務實行動、加速綠色轉型,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等國際重大多邊場合積極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方案。
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能只靠一個國家努力,全世界的人民都要形成環境保護的共識。最近有個別國家將自己的核廢水排進大海,這絕非該國私事,因為任何國家都不能重視一己私利而無視國際社會的公共利益。
當前,中國已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并且主動設置了“3060”目標,即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到目前為止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最短時間表,率先在國際環境政策領域為國際社會樹立了榜樣。
六、堅持行動導向
堅持行動導向是全球發展事業的落實關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喊喊口號,拉拉標語,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過去數十年間,為推進全球發展事業,尤其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的發展,全球社會提出過不少倡議,但是,很多倡議雷聲大、雨點小。比如,2021年6月,七國集團峰會發表聲明,為滿足廣大中低收入國家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推出名為“重建更美好世界”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投資規模高達40萬億美元。該計劃盡管看似雄心勃勃,卻在七國集團內部各種爭執中很快陷入僵局,現在該計劃已經淪為過去式了。所以,為了全球發展事業的推進,提出一個倡議并不難,難的是真正地有效落實。
在此背景下,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必須堅持行動導向,這為全球發展事業注入了強大的行動力,高度契合廣大欠發達國家與地區人民的發展需求。我們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主要聚焦于八大重點領域,分別是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第一,減貧是當前廣大欠發達國家與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如果連減貧都做不到,如何能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和普惠包容的發展?所以,首先要解決貧困問題。第二,糧食安全。當前許多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并沒有完成工業化,此外,他們還面臨非常嚴重的農業生產問題。如果大家連肚子都填不飽,何談發展?第三,抗疫和疫苗。前幾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受損害最嚴重的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的人民,他們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更沒有有效的藥品予以應對。因此,許多地方出現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第四,發展籌資。有個詞叫“第一桶金”。“第一桶金”的重點不是說賺到的第一筆錢,而是突破了自我的資金瓶頸,可以以“第一桶金”為基礎,掙到第二桶金、第三桶金,然后實現個人財富的可持續增長。那么,對于經濟欠發達國家與地區來說,發展籌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第一桶金”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未來經濟起飛的最基本保障。第五,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不能像發達國家過去那樣,將經濟發展建立在對地球資源無限的消耗與環境的破壞上,而是要發展綠色經濟。第六,工業化。一個國家的發展最終還是要走工業化道路,只有工業化才能高效、高質量地為人類提供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第七,數字經濟。當前,人類的物質財富增長,已經越來越不依賴地球的物質資源了,因為已經出現了新的經濟形態,也就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可以幫助全人類有效擺脫對于地球資源的過渡依賴。對于新興國家來說,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抓住數字經濟這個歷史機遇。第八,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倡議最大的特點就是聚焦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從公路、鐵路到港口、機場,以及油氣管線,各國以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基礎,實現了人流和物流的有效暢通,這對于各國經濟的共同繁榮是巨大的支撐。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起飛,首先要建設基礎設施,如果沒有基礎設施的支撐,則很難實現高效高質的經濟增長。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投資,并不能在短期內實現回報,這就需要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要想突破經濟起飛的瓶頸,首先就必須能夠籌集到足夠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的投資,這至關重要。
這八大重點領域是高度關聯的整體。如果一個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能在這八大重點領域有所成就,那將會對這個國家所在地區,以及這個國家本身的發展大有裨益。這八大重點領域既強調民生福祉,又立足各國長遠發展,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先行動方向。
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不僅是一個倡議,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綱領,其極具可行性的價值體系和行動藍圖,為全球發展事業注入了強大信心和不竭動力。
(根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熊李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路徑》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