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瀼匦掳l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新發展理念中的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指出:“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建設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一、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了防范化解社會風險的安全網,并為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提供了基本保障。接下來,我們還要讓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由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老年人社會救助等構成的保障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還要“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以提高養老保險的規模效應,解決養老保險所面臨的問題。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雖然,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具有普惠性、公益性,但是人們的需求特點具有多樣化特征。所以,我們應當建立相應的補充保險來滿足多層次需求。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許多人已經離開原戶籍地,到其他地區工作生活。為了方便參保,我們可以考慮由戶籍地參保轉向居住證所在地參保這個方法,以便人們參保。
在《居住證暫行條例》中規定,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
另外,我們還要實現養老保險權益順暢的轉接。這也是建設健全養老保障體系的一方面。
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當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和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有所不同?;攫B老保險是面向勞動年齡人口,而基本醫療保險是面向全體人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還要“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
我認為,基本醫療保險也應當由戶籍地參保向居住證所在地參保轉型。同時,基本醫療保險權益也要實現順暢轉接。另外,我們還應當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
就業保障體系建設。當前,我國建立了由失業保險、就業促進、就業援助等構成的就業保障體系。失業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由用人單位、職工個人繳費及國家財政補貼等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失業保險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通過專業訓練、職業介紹等手段為其再就業創造條件的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一條指出:“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p>
健全就業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失業保險的統籌層次。黨的二十大指出,失業保險也要進行省級統籌。同時,失業保險也要實現權益的順暢轉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規定:“職工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失業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蓖瑫r,《失業保險條例》規定:“失業人員失業前所在單位和本人按照規定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足5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2個月;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足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8個月;累計繳費時間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24個月。重新就業后,再次失業的,繳費時間重新計算,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可以與前次失業應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并計算,但是最長不得超過24個月。”
傷殘保障體系建設。當前,我國傷殘保障體系由工傷保險、殘疾人保障、職業病防治等構成。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二條規定:“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殘疾標準由國務院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三條規定:“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p>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在實際工作中,各行各業都要加強職業病的防治,加強對勞動者身心健康的關愛,確保少發生職業病,不發生職業病,一旦發生職業病,我們要進行相應的救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還要推動工傷保險省級統籌。
生育保障體系建設。當前,我國生育保障體系由生育保險、母嬰保健、嬰幼兒照護等構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二、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的標準
第一,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符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總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边@就是建設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的總要求。
“覆蓋全民”。社會保障體系要覆蓋包括職工在內的全體城鄉居民。??
“統籌城鄉”。雖然我國城鎮化人口比重正在逐步增加,但我們還是城鄉二元結構。所以,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要統籌城鄉,進行一體化設計與融合性發展。
“公平統一”。社會保障體系要體現權利公平、標準統一、互助共濟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p>
盡管我們在權利公平方面作出了法律規定,但在城鄉間、人群間、地區間還存在一些差距。使這些差距逐步縮小,這是未來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安全規范”。我們要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完整、運作規范。因為,社會保障基金是社會保障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
“可持續”。如何理解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這里的“可持續”是指待遇支付的可持續。待遇支付的可持續是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衡量指標。
“多層次”。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由基本保障和補充保障構成?;颈U现赣烧鲗?#xff0c;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項目,目標是防范化解社會風險,保障基本生活。補充保障是由市場發起,包括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社會互助、社會捐助等,目標是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需求。
第二,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內容包括七個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p>
“幼有所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幼有所育關系國民人口素質的高低。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生育保障。
“學有所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p>
“勞有所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關勞動的這些金句,為勞動者權益提供了保障,也鼓勵大家通過勞動獲得幸福。
“病有所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保障健康要預防為先,防患于未然。
“老有所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住有所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弱有所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三、建設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的路徑
建設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的路徑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提高人們對社會保障的認知。社會保障既有投資也有產出。社會保障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提高人們的凝聚力,并且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培養社會保障專門人才。當前,我國有許多院校開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這方面課程。只有培養好社會保障專門人才,才能為建設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奠定基礎。
第三,推進社會保障理論創新。社會保障是一門新興學科。我們應當加強社會保障的科學研究,提出社會保障相應的理論體系,最終通過理論的創新來指導社會保障的改革和實踐。
第四,推進社會保障法治建設。我們必須對社會養老保險專門立法,同時對醫療保障專門立法。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法治建設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依法建立健全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提升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水平。我們要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全國一卡通的社會保障制度。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褚福靈《建設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