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3年中期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曉光代表CMF課題組,發布2023年中期宏觀經濟分析預測報告。
劉曉光指出,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重啟效應”使得中國經濟的需求面和供給面均得到明顯改善,特別是消費和服務業增速大幅反彈,有效逆轉了去年四季度的加速下滑態勢。預計上半年GDP增長區間為6%-6.7%,基準數值預測為6.2%,為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打下堅實基礎。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將開啟經濟復蘇的第二階段,全社會資產負債表有望得到初步修復,為恢復性增長邁向擴張性增長奠定良好基礎。考慮到經濟恢復進程和低基數效應,預計全年GDP增速為5.2%-6.1%,基準數值預測為5.7%。其中,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總額,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速為-2.7%,全年同比增速為-4.9%。
劉曉光指出,本輪中國經濟復蘇注定道阻且長。一是去年底短期經濟惡化的態勢已經形成,雖然一二季度逐步扭轉,但目前仍以恢復和維持現狀為主,走向資產負債表擴張的意愿和能力不足。二是三年疫情沖擊下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累積,與疫情之前已經凸顯的中長期趨勢性問題疊加強化,削弱了中國經濟潛在增速,需要一至兩年時間來化解。三是國際政治環境更趨復雜,世界經濟持續放緩,存在外需超預期回落的風險,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高的智慧進行適應性調整。四是微觀基礎相對疲弱,悲觀預期持續傳染并在各種風吹草動中固化,容易落入悲觀預期自我實現陷阱,需要宏觀經濟持續復蘇才能從根本上改善。
劉曉光指出,經濟復蘇的痛點與難點集中表現在“五個20%”,即青年群體調查失業率突破20%、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0%、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0%、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缺口高達20%。這“五個20%”表明相關領域壓力已經突破自我修復能力,宏觀調控政策應集中應對好這“五個20%”。
劉曉光提示,中國宏觀經濟可能面臨六大短期風險點沖擊。這六個風險點分別是:第一,宏觀政策力度不足甚至提前回撤導致下半年復蘇進程中斷的風險;第二,房地產市場和汽車市場共振造成較大短期下行壓力的風險;第三,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債務壓力上揚導致結構性區域性風險;第四,全球經濟放緩導致中國出口持續承壓的風險;第五,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引發中國資本市場波動風險;第六,俄烏沖突導致國際陣營對立產生強烈經濟外溢效應的風險。
課題組給出了加大宏觀政策力度的政策建議。建議在落實已有政策的基礎上,科學組合搭配一攬子政策,著力疏通宏觀經濟循環堵點。利用財政擴張資金,出臺“3萬億消費刺激和收入補貼計劃”,以保障基本民生、重振市場需求,打破居民“消費-儲蓄”行為過度保守化傾向。積極優化個稅改革方案,減少工薪階層稅收負擔。做好針對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補貼預案,重視中產階級家庭杠桿率過快上升,建立相應債務風險緩釋機制,促進消費平穩增長。針對汽車等耐用品消費進一步放松限購,并加大專項減稅降費政策力度。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應該充分發揮其面對突發情況的靈活性。當前低利率政策依然是市場復蘇的基礎,特別是實際貸款利率下降仍是穩投資的關鍵。要打破悲觀預期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貨幣政策必須抓住短暫的窗口期,將寬松力度提升到一定水平,更好發揮預期引導作用。
課題組還指出,要謹慎處理房地產行業等重大風險。針對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建議進一步適當增加開發貸及按揭貸款額度。針對住房消費的真實需求,適當保護或鼓勵住房消費,通過增加供給等手段將房地產價格引導至合理區間,促進房地產市場實現軟著陸。針對地區差異及企業差異,建議房地產融資政策的落實“因企施策”,避免企業激進去杠桿加劇流動性風險。從中長期看,應盡快培育新住房產品、新住房消費場景、新興技術應用等新增長點,引導資源有序向更好滿足居民需求和高質量發展配置。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