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社會物流總額超過330萬億元,較2012年翻了近一番,物流業總收入將近12萬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但是,我國物流還面臨著組織化、集約化、網絡化、社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如何實現現代物流由大到強的轉變,如何深入推進物流降成本等仍是“十四五”時期面臨的重要課題。
“大而不強”何解?物流綱領性文件出臺
現代物流是經濟的“經脈”,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高度集成并融合運輸、倉儲、分撥、配送、信息等服務功能,是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要支撐,在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份《規劃》是我國現代物流領域第一份國家級五年規劃,也是“十四五”時期推動現代物流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在今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1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超過330萬億元,較2012年翻了近一番,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快遞業務量等位居世界前列,物流業總收入將近12萬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
與此同時,還要看到現代物流“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規模經濟效益釋放不足,因此,“《規劃》重點聚焦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結構性失衡、現代物流大而不強、部分領域短板較為突出等問題,提出系統性、針對性解決舉措,包括推動物流提質增效降本、加快物流樞紐資源整合建設、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以及補齊大宗商品物流、農村物流、冷鏈物流、應急物流、航空物流短板等。”張江波稱。
《規劃》明確將智慧物流作為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數字化、智慧化有利于推動物流各環節流程再造,提高物流服務時效性、多樣性、可靠性;提高物流市場供需匹配效率,提高物流集約化發展水平。
對此,張江波表示,“十四五”期間將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平臺企業和數字化服務商開發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云平臺、云服務,加強物流大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提升物流數據價值;進一步推動5G通信、北斗導航、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設施設備在現代物流領域應用,同時鼓勵在有條件的城市搭建智慧物流“大腦”。
如何深入推進物流降成本?
社會物流成本水平是國民經濟發展質量和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近年來,不斷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推動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深化產業聯動融合和信息互聯互通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基本構建起推進物流提質增效降本政策框架體系。
張江波透露,目前,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水平穩步下降,2021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較2012年下降3.4個百分點,與主要經濟體差距不斷縮小。“但同時,由于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多批次、小批量物流快速發展,勞動力、土地等資源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物流降成本工作面臨更加嚴峻復雜的挑戰。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交通物流運行受阻,社會庫存高位運行,物流保管費用明顯上升,社會物流成本水平出現階段性上升。”
據了解,國家發展改革委配合相關部門研究提出強化交通物流保通保暢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收費公路貨車通行費減免10%、用好1000億元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等,支持貨運企業和司機等重點群體紓困。“此外,針對今年經濟發展形勢,加大對物流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統籌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等方式,支持相關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減輕物流企業融資成本壓力,助力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水平。”?張江波表示。
為深入推進降低物流成本,《規劃》將“推動物流提質增效降本”作為“十四五”時期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任務,明確提出到202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較2020年下降2個百分點左右。
對此,將重點從三個維度加大政策引導:
一是鞏固減稅降費成果。嚴格落實已出臺的物流減稅降費政策,推進現代物流領域發票電子化,堅決治理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依法治理“只收費、不服務”行為。
二是更加突出提質增效。重點聚焦全鏈條降成本、系統性降成本。一方面,推動解決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瓶頸問題,擴大低成本、高效率干支倉配一體化物流服務供給;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貨物運輸結構,合理有序推進大宗商品等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動鐵路貨運量占比較2020年提高0.5個百分點,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促進以壓縮物流各環節絕對成本為導向的“數量型降成本”,向以完善物流運行體系、提高物流質量效率為重點的“系統型降成本”轉變。
三是推進深層次降成本。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庫存周轉,減少社會物流保管和管理費用。穩步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不斷健全“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推動物流規模化、網絡化、組織化、集約化發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推動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水平。
如何成為社會民生的服務保障?
《規劃》還提出將“強化現代物流對社會民生的服務保障”,作為“十四五”期間的重要發展方向,該如何推動?
不可否認,現代物流兼具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雙重特點,不僅是促進市場供需對接和實體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礎,而且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據行業協會統計,我國物流相關從業人員超過5000萬人。張江波強調,特別是應對疫情期間,現代物流在保障生活物資供應、維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水電氣等重點行業一樣,成為保障社會民生的重要支撐。
張江波表示,為更好的發揮現代物流民生保障作用,一是要支撐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完善商貿、快遞、冷鏈物流網絡,加強重點生活物資保障能力,補齊農村物流設施和服務短板。二是保障食品藥品消費安全。依托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大型冷鏈物流設施,加強生鮮農產品檢驗檢疫等質量監管。加快建立覆蓋冷鏈物流全鏈條、醫藥物流全流程的動態監測和追溯體系,提升冷鏈物流質量保障水平。三是支持新業態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為此,將重點推進兩方面工作:一是促進即時配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在餐飲外賣特別是疫情催生的“宅經濟”帶動下,即時配送實現高速發展,在保障生活物資供應、改善居民消費體驗、促進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有關行業協會反映,2022年我國即時配送訂單預計超過400億單,同比增長30%左右,市場規模達到約2000億元。“作為跨界融合的新興現代物流業態,即時配送與現行政策體系、管理機制不完全適應,行業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包括適應即時配送特點的政策框架體系不完善、傳統勞動保障制度不適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需要、平臺企業協同管理作用發揮不足以及標準規范、配套設施設備不健全等。對此,我們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綜合性政策文件,加強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進一步促進即時配送健康有序發展。”?張江波稱。
二是推進城郊大倉基地布局建設。擬重點面向大城市布局建設一批城郊大倉基地,統籌發揮城郊大倉基地貼近消費市場、綜合服務能力強,以及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資源集聚能力強、服務輻射范圍廣、一體化運作效率高等優勢,推動形成“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城郊大倉基地”的生活物資物流設施網絡,有效提高城市物流體系“平急轉換”水平、城市生活物資和消費品保障能力。?(中國經濟網記者王婉瑩)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