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北京、上海、成都等超大城市為代表的中國城市把不斷滿足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貫穿于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探索構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讓城市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適、更美好。
超大城市是現代化的產物。城市管理到超大城市治理是一個過程,城市發展目前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在城市化進程中,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也在快速擴張。過去傳統的管理思維和方式已無法有效應對現在快速發展的形勢,必須用治理的理念和思維推動問題的解決。
城市治理與管理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區別就在于人民群眾的參與。要建立有效的治理體系,政府就要和人民群眾共同治理城市。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創新、依法治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城市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以北京為例,北京不僅是超大城市,還是首都,北京治理形成的經驗可對全國城市發展起到推動作用。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考察時指出:“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這既是對上海提出的課題,也是對北京提出的課題,因為上海和北京都是全國的標志性城市,而北京更具轉型的迫切性。過去五年,北京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持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城市面貌發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變化。以前一些地方的街道上會堆積很多垃圾,現在的街道非常干凈。在人民的理解、支持、參與下,在短時間內成功推廣了垃圾分類并取得經驗。還開展了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打造了一批“有里有面”的精品街巷。持續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北京緊扣“七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和市民“五性”(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安全性)需求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辦好民生實事,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我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環境治理是大工程,北京市各級領導不僅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北京的環境才得到了明顯改善。2021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下降的幅度非常高。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市民享受到更多藍天白云。水環境改善令我們印象深刻,尤其是永定河和密云水庫的恢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后,密云水庫得以休養生息,蓄水量持續回升。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城市發展環境正在逐漸形成,這既離不開城市精細化治理,也離不開從城市管理到超大城市治理的理念轉變。
超大城市治理其本質在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入新發展階段,北京等超大城市需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瞄準世界一流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城市治理能力,努力追求城市之治新境界。
(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教授曾憲植《學習貫徹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