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壟斷,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這是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分重要的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強調,要“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因此,如何處理好地區間的關系,淡化不同程度存在的行政區經濟色彩,促進地區之間的良性競爭,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通過分灶吃飯、分稅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打破了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吃大鍋飯”的局面,極大地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地區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積極性,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些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規定和做法還沒有完全消除,而且隨著市場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其手段和表現更加隱蔽、復雜。
導致出現行政區經濟現象的成因很多,比較突出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在市場建立和發育的過程當中,地方政府在行使行政職能、對市場進行監管的同時,還在不同階段、不同程度地扮演了市場參與者的角色,同時兼有“運動員”和“裁判員”雙重身份,特別是在土地等一些要素資源的配置上還擁有很大的支配權和影響力;二是與現行的財稅體制和利益格局相關,即我國的稅收體系是以增值稅等為主體稅種的間接稅體系,導致地方政府往往容易產生投資沖動,比拼經濟增速,追求GDP。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讓我國單一市場的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出來,為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地區分割,反對地方保護主義,克服市場“碎片化”現象,就顯得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迫切、更為重要。
為此,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以淡化行政區經濟色彩、促進地區間良性競爭,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職能。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二是促進地區良性競爭。一方面要靠培育地區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要靠優化營商環境。地區的比較優勢要根據各自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防災避險能力等因素建立和培育,充分揚其長避其短,盡量減少“補短”的盲目性,不搞“小而全”“大而全”,更不能搞有違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國內大循環的地區內循環。與優惠政策相比,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國內外投資者和企業更加看重的。因此,要以優質的制度供給、制度創新和高效高水平的服務,吸引更多優質企業投資擴產。
三是深化財稅改革。通過稅種設置、稅率調整和稅收體制改革,逐步降低間接稅比重,提高直接稅比重,減輕市區縣政府從間接稅中增加本級財政收入的壓力,更多地依靠從最終環節征收直接稅穩定其財政收入。前提是要建立在收入增加的基礎上,不能增加納稅人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負擔。
四是發展區域協作。區域經濟是依靠產業配套、區位關聯、物流半徑等經濟內在聯系和比較成本而發展的,本身具有開放屬性,應該大力提倡和積極推動。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
五是加強市場監督。及時糾正地區分割、地方保護的規定和做法,拆除各種大大小小、明的暗的“籬笆墻”,規范和引導地區間的競爭行為。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是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結合,對實現高質量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而言至關重要。我們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全國大循環,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主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侯云春,根據《從目標到政策 2022中國經濟如何應變局開新局》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