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生產布局重構加速,推動中國產業鏈升級,是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應對。在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的協調、高效、安全發展是重中之重。產業鏈的形成經歷了“由點及線”到“由線結網”的演變過程,產業鏈中初始節點是產業鏈的關鍵載體,關聯基礎在于各節點之間的比較優勢是否形成互補,這是“強強聯合”的重要前提。社會資本在串聯各節點過程中起到一個關鍵的媒介作用。所以,產業鏈演化或者說轉型能夠實現的關鍵在于——要找出產業鏈中各個主體之間,有效適應當前和未來一定時期內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最優的一個生產網絡組合,這個生產網絡組合就是產業鏈構建的基礎。
產業鏈的形成
從產業鏈的概念看,學術界對產業鏈中節點的判定一般分為核心企業和產業集群兩種類型。第一個類型:從企業為節點構成的產業鏈來看,以網絡化組織而非單個企業的形式參與市場競爭,生產組織內部專業化分工帶來的生產彈性是產業鏈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個類型:從集群為節點構成的產業鏈來看,各產業集群之間在企業維度、價值維度、供需維度和空間維度交織形成產業鏈,四個維度之間的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在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市場力量的共同作用是推動對接機制形成的重要力量?;诔藬敌碌摹?+1>2”價值增值模式是產業鏈形成的重要驅動力。
產業鏈演化:各階段的關聯基礎
產業鏈演化需要基于四個維度,也就是說,它的各節點的比較優勢來自于四個方面:一是區位優勢,二是政策優勢,三是產品優勢,四是技術優勢。區位優勢來自于低成本優勢,它的核心要素是自然條件、勞動力和資本;政策優勢來自于政策性紅利,包括土地供應、稅收優惠、營商環境,以及地方政府的服務配套。產品優勢主要來自于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包括品牌、標準、關聯廠商整合能力。技術優勢也叫產品迭代力,集成了核心企業的創新能力和關聯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
產業鏈發展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早期階段:區位關聯。從產業鏈的角度說,早期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在人口集聚的地區更容易形成競爭優勢。城市是最早產生除了農業以外其他產業的地方,就是因為城市中人口集聚。當然,早期產業一般來說比較低端,產業鏈條比較短,覆蓋半徑也比較小,基本依托鎮域或縣域的尺度來布局。從技術投入密度來看,這種技術投入的形式更多的是“師傅傳授徒弟”式的工匠技能傳遞,具有一定程度的技術(知識)鎖定效應。
成長階段:政策關聯。政策關聯的重點在于通過優惠政策實現產業及產業鏈在區域的集聚,再通過政策手段(包括稅收優惠、稅收分成、供地優惠、基礎設施保障、其他政府服務配套等)來降低企業及產業鏈的成本,進而使其在更大的區域內形成競爭優勢。改革開放形成的政策洼地為企業和產業鏈的發展創造了比較好的環境,吸引了關聯產業集聚,筑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又進一步往兩端進行高附加值階段的延伸。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產業逐漸向園區內集聚,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的競爭優勢,但整體還是屬于低成本優勢導向的發展模式。
中期階段:產品關聯。產品關聯是在區域里的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環節過程中形成的。比較典型的例子有華為和豐田。華為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豐田汽車的發展帶動了日本豐田市相關產業及豐田汽車配套產業的發展,使豐田成為一個汽車產業城市。通過產品關聯,各個產品為核心企業的關鍵產品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成熟階段:技術關聯。到了產業鏈發展的成熟階段,從消費端來看,用戶需求的多樣性顯著提升使產品的生命周期開始縮短,產品的快速迭代能力是競爭力的重要來源。為了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個性化發展和快速迭代,敏捷制造及精益制造就變得非常重要。把一個概念性產品快速變成樣品,成了產業鏈競爭中一個很高的境界。
中國產業鏈演化動力來源
為什么產業鏈會不斷演進?它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競爭迫使產業鏈各企業之間更加團結;二是通過產業鏈構建,通過長期合作降低企業的信用和生產成本,使企業獲得更高的收益。商業管理界公認的“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提出,企業戰略、競爭優勢、需求環境、要素條件、支持性產業情況、發展機遇和政府是影響產業鏈演化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后,東部沿海地區依托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結合外部市場需求,通過“三來一補”等新的生產模式倒逼產業鏈的調整升級,這一階段產業鏈的布局主要以外部市場需求為導向,產業鏈的競爭力來源于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外市場的需求萎縮,以外貿為導向的產業鏈面臨著較大壓力,國內要素紅利開始消失,尤其是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給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一系列深刻變革。
近年來,我們的產業鏈開始面向國內布局,國家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未來我們面臨著內需提振難度較大和國外廠商爭相涌入的雙重挑戰,這會對產業鏈產生重大沖擊,每一次內生或外生因素的沖擊都是產業鏈演化的主要動力。
(根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葉堂林《京津冀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研究》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