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一、現實需要:新時代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面臨的世情、國情、社情、民情等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時代將面臨更多的風險與挑戰,給我們提出更多新的歷史性課題。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一)立足世情:回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需要斗爭
首先,從世界格局變化看。在“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背景下,以少數國家為主導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危及大多數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世界并不太平,局勢風云變幻,在可以預見的時段內,中國越是希望實現由大向強的邁進,遇到戰略沖撞、戰略擠壓、戰略干擾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理清世界變局,把握變化規律,不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就有被擾亂被阻斷的危險。
其次,從逆全球化趨勢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但近十余年,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雙重壓力下,世界經濟版圖產生了巨大變化,發展中國家率先走出衰退并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推動力量。但同時,這些新興經濟體國家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興起帶來的挑戰,承受著國際經濟秩序不公平產生的消極影響。面對如此復雜嚴峻的情況,中國必須弘揚偉大斗爭精神,在波譎云詭的局勢中把握主動。
再次,從科技革命看。以人工智能、物聯網、能源互聯網等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對傳統發展模式、全球科技格局、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領域發起挑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科技壟斷勢力,不斷阻撓以中國為代表的科技后起之秀的“彎道超車”。因此,不僅為了中國自身發展的利益,也為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整體利益,中國必須以戰勝困難挑戰的決心,不斷斗爭,克服技術封鎖。
最后,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看。2014年,黨中央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就是要直面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中國推進偉大斗爭的現實依據在于我國周邊安全最突出的特點是安全挑戰復雜多元、內外安全問題相互交織、陸海方向威脅并存、歷史與現實矛盾疊加,而從應對危機的角度來看,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提高應對各種威脅的能力。
如在海洋領域,如何謀定好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當前我國海洋權益面臨的嚴峻挑戰,如島嶼、海洋劃界、海洋資源爭奪、海洋安全、深遠海戰略利益拓展等現實問題;在傳統安全領域,傳統安全問題與新的安全問題疊加且頻繁發生,以大國軍備競爭、核擴散和恐怖主義、網絡安全與“顏色革命”為代表的安全威脅一日未決,國家安全風險集中爆發的可能性不僅不會消退反而會隨之增大。
當前,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這一系列風險挑戰,都需要中國以弘揚斗爭精神、增進斗爭本領的氣魄加以應對。
(二)立足國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進偉大斗爭
黨的二十大報告總結過去五年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指出在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這10年,有涉灘之險,有爬坡之艱,有闖關之難,黨面臨形勢環境的復雜性和嚴峻性、肩負任務的繁重性和艱巨性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穩經濟、促發展,戰貧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災,應變局、化危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攻克了一個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險阻,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國情來看,新時代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但這并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挑戰不會遞減,這其中會有人民內部的非對抗性矛盾和以敵我形式出現的對抗性矛盾,這就需要黨做好斗爭的準備,以清醒判斷尋找適當的方式予以化解。
2019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領導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勝利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首先,從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來看。改革發展穩定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其次,從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來看。從國家經濟發展最為直接的數據來看,過去10年中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從0增加到21;自貿協定數量從10個增加到19個;負面清單從93項壓減到31項。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10年躍升了65位、位居第31位??梢娭袊l展大有潛力。認清歷史前進的“分叉口”,把握歷史機遇的不確定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敢于擔當,求真務實,煉就把握歷史機遇的能力與要求,必須繼續堅持推進新時代的偉大斗爭。
再次,從化解風險挑戰來看,我國面臨的各種斗爭具有長期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國風險挑戰如經濟雙重轉型、時空壓縮效應、超大人口規模的客觀現實,外源性風險向內源性傳導,與內生性風險相互作用以及各種風險挑戰有演變成為一個風險綜合體的可能,以及系列風險、人們存在的“太平慣性”思維、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累積的風險化解難度,共同決定了新時代推進偉大斗爭的必要性,劇烈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發揚斗爭精神是黨的事業大局的迫切需要。
最后,從實現民族復興大業來看,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決定了中國必須進行偉大斗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社會矛盾變化這一關系歷史性全局的變化,面臨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迎來新挑戰等諸多現實問題,因此必須繼續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二、內生動力:鍛造更加堅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作為一個擁有百年發展歷程的擁有9600多萬名黨員、490多萬個基層組織的執政大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和大無畏的政治勇氣,帶領中國人民迎難而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為偉大斗爭奠定了基礎、提出了要求、明確了方向、賦予了動力。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大考驗”與“四大危險”不但沒有消退,還有更趨復雜的表現。如何解決大黨獨有難題,以斗爭精神引領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趕考路”,全面從嚴治黨面臨的嚴峻挑戰以及與之展開斗爭的緊迫性、艱巨性、必要性都對執政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雖然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政治生態展現新氣象,但是面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部分黨員、干部仍然存在思想、行為上的不適應、不配合,消極腐敗現象依然易發多發,黨內仍然存在個人主義、宗派主義、碼頭文化等不良作風,黨組織軟弱渙散、管理監督缺位等問題和挑戰。針對這些老問題和新問題,就必須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勇于面對各種各樣的“攔路虎”“絆腳石”,隨時做好進行偉大斗爭的準備;真正在實際工作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斗爭意志,當嚴峻形勢和斗爭任務擺在面前時,骨頭要硬,敢于出擊,敢戰能勝;踐行初心使命,為國為民謀利益。
可見,在黨建領域,在反腐敗斗爭、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作風建設方面的斗爭不但絕不能松懈,還要更加以持久戰的精神去推進。
綜上,下一步國家“強起來”必然面臨偉大斗爭、中國的和平崛起必然導致偉大斗爭、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必然呼吁偉大斗爭,躲不過,繞不開,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必須充分認識新時代為什么需要斗爭,并永葆敢于戰勝任何困難而不為任何困難所壓倒、敢于同任何強大敵人作斗爭而不為任何強大敵人所嚇阻的志氣、底氣、骨氣,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切實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凝聚力量,才是戰勝一切風險挑戰,取得新的偉大勝利的正確態度和做法。
(根據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祝志男《發揚斗爭精神 提高斗爭本領》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