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建科聚焦“整體·協同”專項工作部署,在“1+2”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群中積極協同創新,系統謀劃預應力、核環保等專項工作部署,發揮核電產業鏈中“專精特新”專業化公司的作用。近期,中核建科核電預應力技術帶頭人廖春生榮獲“中核集團2022-2023年度成果轉化先進個人”。
以初心為“帆”,
持續推進科技研發
以實踐促發展,以實踐求真知,中核建科一直在技術研發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為解決核電預應力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深入推進預應力數字化智能化轉型,2020年開始,中核建科依托廖春生創新工作室啟動預應力數字可視化系統科研立項工作,通過3年時間的研究與試驗,成功研發出一套數字化智能化預應力施工系統,在三澳核電項目首次應用并取得了突破性成功,預應力工期從8個月縮減到5.5個月,刷新了國內同類堆型核島預應力施工最短工期記錄。目前《第三代核電超大噸位預應力技術、裝備及應用》已累計獲得17項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省級工法,主編4項行業標準,獲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以匠心為“舵 ”,
持續推進設備國產化
中核建科以“創新發展”為己任,不間斷推進設備國產化。通過數字賦能,創新驅動,自主研發出一大批數字化、國產化、小型化裝備。預應力雙層平臺,擁有獨立的卷揚系統,實現上下平臺的獨立流水工作,極大提高施工效率;數字化制漿設備,成功減少了以前在制漿上容易出現的信息誤差問題;預張拉設備,能夠實現對鋼絞線的單根張緊,減小鋼束內鋼絞線應力偏差,降低張拉斷絲的風險;倒U型預應力整體牽引成套設備,成功實現了由55股鋼絞線編束而成的大直徑鋼絞線束由下向上、穿束長度達到220米的穿束;1500T超大噸位張拉千斤頂,這是國內首臺小型化核電數字智能設備,能夠實現張拉數據自動輸出、計算和遠程實時監控;第二代超大流量數字化灌漿泵,實現了單臺設備連續作業完成預應力工程全部灌漿,運行穩定性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這些數字化、國產化、小型化裝備的“問世”為預應力施工效率提升、工期大幅縮短發揮出巨大貢獻。
以恒心為“舟”,
持續推動核環保領域研究
核環保是核能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在推動核環保產業進步的道路上,中核建科依托示范項目積極開展核廢物貯運容器研究工作,對核電站乏燃料干式儲存混凝土容器關鍵制造技術進行拓荒研究,不斷突破核廢物容器的屏蔽材料研究、制作工藝優化、自動化生產等關鍵技術。
廖春生技術攻關團隊積極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參與研發乏燃料干式貯存耐高溫耐輻照的混凝土材料、大體積多變截面復雜結構混凝土構件的施工技術、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的熔煉及澆鑄工藝,以及溶澆射線防護屏蔽轉運容器的施工工藝,大幅度提高核廢物容器制造精度,減少再生廢物,助推綠色發展,在服務國家戰略中體現“華興擔當”。放射性核廢物貯運容器研發和應用已獲得7項國家發明,中核集團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及中國輻射防護學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風正潮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奮鞭策馬。中核華興技術團隊不斷攻克難關、創新創造,用實際行動展示了新時代核工業人不斷追求卓越的執著,在強核強國的征程中發光發熱,為中核集團新時代“三位一體”奮斗目標貢獻力量。(中核建科 胡喬飛、張姣姣 )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