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頂尖科技政策智庫ITIF(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發布了《中國在量子領域的創新能力如何》報告。該報告從中美對比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國在量子科技三大關鍵領域的國際地位、政策特色及產業發展現狀,并分析了大量的中國量子公司。報告認為,包括國盾量子、騰訊等大約14家私營公司“對量子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
ITIF對中國在量子等關鍵先進行業和技術領域創新能力,進行了20個月的系列調查。報告指出,與專注于知識創造的美國不同,中國一直著力推動創新成果從實驗室無縫進入市場,政府在連接研究機構與工業界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比如合肥高新區就是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間的渠道。該區域內,政府工作的重點是使科研方向與工業需求保持一致,促進大學、實驗室和私營企業間的合作。
以上述提到的“量子科技第一股”國盾量子為例。其作為中國最早從事量子科技產業化的企業,發源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成立之初就在合肥高新區。國盾量子內部人士曾表示,“公司一直以來的工作就是圍繞‘把量子技術真正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經濟生活’這一目標,推動量子技術走出實驗室。”ITIF認為,這種方法在量子技術發展中非常有效,合肥已經成為中國量子企業的中心樞紐,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量子大道”也已成為中國量子技術產業的燈塔。
此外,報告還重點分析了我國“京滬干線”“墨子號”等世界矚目的成就。并指出中國的量子科技已取得重大突破,達到了與美國相抗衡的水平。在量子科技的三大領域中,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位居全球領先地位,美國則在量子計算領域占據優勢,兩國在量子傳感領域旗鼓相當。
“隨著量子科技及產業重要性不斷凸顯,美國將通過各類手段提升在全球量子格局中的領導地位。”業內人士分析稱,我國應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下保持開放合作,并通過政策、資金等手段引導量子產業發展,尤其是鞏固在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跑地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