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買入規模環比增長86%!今年5月,外資對于人民幣債券再現強烈的配置熱情。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6月17日數據,今年5月,外資投資境內債券規模保持較高水平,凈買入境內債券320億美元,環比增長86%,處于歷史較高水平。此外,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4.22萬億元。
這已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9個月增持人民幣債券。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大幅增加約5500億元。
增持之勢延續的同時,擴員也在進行中。數據顯示,今年5月,新增4家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截至5月末,共有1128家境外機構主體入市,其中564家通過直接投資渠道入市,821家通過“債券通”渠道入市,257家同時通過兩個渠道入市。
外資對中國債市的投資熱情何以被激發?
首先是中國債券投資價值凸顯。“二季度以來,美聯儲降息預期不斷延后,但外資配置人民幣債券節奏仍在加快。”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于麗峰對記者表示,國內經濟形勢、貨幣政策、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均是本輪外資加倉人民幣資產的原因。
于麗峰表示,投資者普遍認為,從長期看,國內債市仍處于牛市環境,未來人民幣債券價格仍有上漲空間。5月境外機構增大了國債和政金債的配置,以博取資本利得收益。
其次,人民幣資產的避險屬性也是關鍵因素。“近期,全球范圍內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出現,人民幣資產安全性較高,作為避險資產受到境外投資者的青睞。”于麗峰說。
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庫(COFER)最新數據顯示,美元在中央銀行和政府外匯儲備配置中的比例正在逐漸下降。引人注目的是,在過去二十年美元作用減弱的同時,包括人民幣、澳元、加元、韓元、新加坡元和北歐貨幣等“非傳統儲備貨幣”的比例在上升。
“這些非傳統儲備貨幣對儲備管理機構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提供了分散投資的機會和相對有吸引力的收益率。”IMF表示。
最后,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已經成為人民幣債券吸引力的重要助推力。渣打人民幣環球指數(RGI)最新一期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國際化持續保持穩健上升勢頭。今年前4個月RGI指數上升9.1%,這一勢頭如在年內持續,全年升幅有望再次達到30%。
于麗峰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占比穩步提高,是推動更多的境外央行等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的重要原因。
“后續隨著美聯儲降息的落地,中美利差收窄、國際資本風險偏好提升、資金回流新興經濟體等因素或帶來境外機構新一輪人民幣債券的配置需求。”于麗峰說。
事實上,近段時間以來,我國跨境資本呈現整體凈流入態勢,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持續增長。
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在我國外貿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的支撐下,5月貨物貿易項下跨境資金凈流入同比和環比分別增長23%和76%,凈流入規模創2023年下半年以來單月新高,持續發揮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的基本盤作用。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近年來我國企業不斷創新發展,國際競爭力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持續提升。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更加成熟,匯率避險工具運用更加廣泛,人民幣跨境使用占比穩步提高,匯率風險管理能力不斷增強。這些因素共同增強了外匯市場的內在韌性,有助于市場的平穩運行。(記者?范子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