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中西部地區在人口、勞動力和市場規模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逐步凸顯,對外商投資的磁場效應不斷顯現,引進外資參與項目建設的成效明顯。近日召開的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要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也提出,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加大對基礎制造、適用技術、民生消費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規劃整合重點開發區,與東部地區結對開展外商投資產業轉移合作,建立健全項目推介、干部交流、收益共享的機制和實施細則。
隨著中西部各省份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和營商環境改善,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將大有可為。
超大規模市場、健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持續提升的營商環境和創新業態……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在新一輪全球產業鏈重塑過程中日益凸顯。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我國吸引外資規模連續4年保持在1萬億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能力在大幅提升。比如,新疆、山西等7個中西部省份實際利用外資均實現兩位數增長,而四川作為西部地區代表性省份之一,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245.2億元人民幣,超過了不少東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區保持旺盛的外資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積極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降低了中西部承接東部加工貿易轉移的物流成本,帶動了中西部地區實體經濟利用外資和進出口的增長。
長遠來看,外商投資是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支撐。這直接體現在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促進技術轉移、助力本地企業發展和提升產業鏈水平,以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出口收入和提高競爭力等方面。未來,中西部地區要更好地吸引外資應從多角度入手。
優化營商環境是根本。要完善中西部地區服務型政府建設,優化公平競爭環境,提高行政執法科學化水平,及時糾正不規范的行政執法行為,做好外商投資企業服務;抓緊出臺政府采購本國產品的相關標準,在政府采購中對內外資企業生產的符合標準的產品一視同仁,推動相關政策落實落地生效,破除地方保護、所有制歧視等問題。
拓寬投資空間是前提。目前看,國內國際經濟運行延續恢復態勢,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業態方面呈現多元發展空間。在國家層面,要抓緊出臺新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繼續減少外資準入限制,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開展銀行保險、債券基金等領域業務;在行業層面,切實降低門檻和限制,擴大跨境市場準入范圍,努力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水平,中西部地區可在醫療、增值電信等外資企業關心的領域積極開展準入試點探索。
加快要素流動是重點。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的要素。在總體原則上,要重點暢通創新要素流動,促進內外資企業創新合作。在空間上,要促進數據跨境流動,加快外資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數據跨境安全有序傳輸。深化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內部合作,加快制定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轉移標準,以大灣區內數據流動帶動中西部地區要素相機流動。
深化產業鏈招商是關鍵。產業鏈招商的根本在于尋找利益關聯,謀求共同發展,形成倍增效應。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應結合區域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圍繞重點產業的主導產品及與之配套的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和包裝件等產品進行生產,抓住優勢產業鏈、產品鏈中的補缺環節重點招商。 (作者:張再杰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