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5日,在德國慕尼黑,人們在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的寶馬展區參觀。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攝
近日,德國經濟研究所在其根據德國央行數據撰寫的一份報告中指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一年增長4.3%。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約爾根·馬特斯對此表示,“繼此前兩年的高值后,此次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再創新紀錄”。
報告進一步指出,德國企業在中國過去3年的投資額大致相當于其2015年至2020年投資額的總和。此外,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比重達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
此前,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印證了德國企業對未來中國市場的信心。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德企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
報告認為,中國“對德國經濟的意義依然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消費市場規模龐大、供應鏈基礎設施先進、創新能力日益強大,幫助中國持續成為德國企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91%的受訪德國企業表示將繼續扎根中國市場,沒有離開中國的計劃。超過半數的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46%的受訪德企計劃與中國合作伙伴增進合作以保持競爭力。37%的受訪德企表示,與其他市場相比,中國作為創新市場的吸引力在增強。
有分析指出,盡管本屆德國政府一直向德國企業施壓,要求他們減少對華貿易、降低對華依賴,并大幅削減給德國企業提供的對華投資擔保,然而事實是,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大規模投資不降反升。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數據,2023年德國和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中國連續第8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大眾、奔馳、寶馬、巴斯夫、西門子等大型德國企業紛紛頂住壓力,爭相繼續增加在華投資,用實際行動對中國市場投出“信任票”。
據德媒報道,今年年初,大眾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更高的銷量,而這一增長主要取決于中國市場。今年1月,大眾共向全球客戶交付69.8萬輛轎車和商用車,其中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29.1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約41.7%,同比增長43%,而同期大眾在西歐和北美的銷售量同比分別下降3%和1%。
當前,這家歐洲最大汽車公司正在進一步融入中國市場。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曾在去年9月的2023慕尼黑車展上透露,大眾將加大對華投資,尤其現在大眾需要利用中國技術進入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另一家德國車企巨頭寶馬集團也正在持續加大對華投資。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在去年一年數次來到中國,寶馬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可見一斑。
寶馬目前已宣布,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將從2026年起為中國客戶生產新一代電動汽車,而非從德國進口。中國境內約430家供應商的零部件和材料將用于本地生產。此外,寶馬還擴大了位于沈陽的研發中心規模,將在中國投資開發和生產新一代電動汽車使用的高壓電池。
近日,寶馬和奔馳兩家公司又聯手布局中國電動汽車市場。2月初,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獲得批準。
2023年11月,寶馬與奔馳先后宣布,將以50∶50的股比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并運營超級充電網絡。據悉,至2026年底,該合資公司計劃在中國建設至少1000座具備先進技術的超級充電站和約7000根超充樁。這一合資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兩家傳統汽車巨頭在中國市場電動化轉型的進一步努力。
對于當前的中德經貿關系,德國央行多位專家近期聯合撰文指出,德國與中國經貿關系緊密,強行對華“脫鉤”會給德國經濟尤其是德國工業造成難以承受的嚴重影響。
文章表示,從長遠看,離開中國將給德國企業帶來顯著商業和經濟成本。德國企業將錯失中國這個“主要銷售市場”,許多供應鏈只能以犧牲效率為代價進行重組。文章最后表示,德國無法應對與中國“脫鉤”,“脫鉤”對德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將難以承受,應避免單方面對華“脫鉤”。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增長乏力。在此背景下,中德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將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貢獻。對此,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表示,把穩中德合作之“舵”需要理性務實的精神。唯有堅持求同存異、攜手共濟、合作共贏,中德合作之舟才會行穩致遠。(經濟日報駐柏林記者 陳希蒙)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