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信創產業的蓬勃發展,自主創新和國產化替代的趨勢也在悄然興起。國內信創產業的四大支柱——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和信息安全,正逐步構建起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近期,信創板塊持續強勢拉升,國產打印機龍頭納思達、信安世紀、廣聯達、千方科技等成分股實現普漲。
7月12日晚間,納思達發布的2024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上半年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8.5億~10.5億元,比2023年同期增長142.15%-199.12%。基本每股收益預計實現0.61元/股-0.75元/股,同比增加144.56%~202.06%。
針對2024年上半年業績變動,納思達在公告中對各主營業務做出解釋:第一,在打印機業務方面,奔圖預計實現營業收入約21億元,同比下降約4%,毛利率同比改善明顯,凈利潤約4億元,同比增長約40%;利盟國際營業收入約10.8億美元,同比增長約5%,打印機銷量同比增長約23%,根據利盟管理層報表數據顯示,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預計約1.3億美元,同比增加約46%。第二,在集成電路業務方面,極海微營業收入約6.8億元,同比下降約12%(其中,第二季度環比增長約14%);凈利潤約3億元,同比增長超100%(其中,第二季度凈利潤環比增長約560%)。第三,在打印機通用耗材業務方面,通用耗材業務預計營業收入約32億元,同比增長約10%;凈利潤0.9億元,同比增長約10%(其中,第二季度環比增長約33%);上半年總銷量同比增長約20%。
信創國產替代預期顯著?奔圖處在改變行業競爭格局關鍵階段
更為具體來看,當前信創產業正在不斷崛起,國產替代化浪潮正高歌猛進。一方面,隨著國家、政府對信創的重視程度提高,信創產業的發展正迎來多重政策利好;另一方面,隨著行業信創的深入、應用軟件的成熟,信創產品滲透至更多業務場景,從黨政逐步擴展至金融、電信、電力等對國計民生有重要影響的關基行業,市場空間廣闊。
奔圖作為納思達的重要品牌,上半年在信創市場出貨量上半年同比增長約30%。在業績預告中,納思達表示,奔圖目前正處于改變行業競爭格局的關鍵階段,上半年奔圖在產品研發、品牌宣傳以及A3復印機渠道建設等方面都進一步加大了投入。據了解,A3激光復印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打印機引擎、SoC主控芯片、LSU激光掃描單元等核心關鍵零部件,采用新的技術原理,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可同時滿足用戶高負荷、高質量、高可靠、易維護、低成本的要求。這意味著奔圖完整掌握了激光打印機產業化核心技術,標志著中國打印產業又突破一項關鍵“卡脖子”技術難題。下一步,奔圖或將在AI智能化上開展新突破。
全球半導體需求復蘇?極海微強勢填補汽車電子、工業與能源等領域MCU國產空白
集成電路方面,當前全球AI浪潮的不斷爆發,各生成式AI的不斷推出,全球半導體需求也隨之緩慢復蘇。在國內政策方面,國家大基金三期落地支持國內半導體產業不斷發展。作為產業中重要一環,集成電路也一改2023年頹氣,呈現復蘇趨勢。盡管貿易摩擦導致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不斷下降,然而國內市場也誕生了大量空白,成為國內集成電路企業重要發展機遇。納思達旗下極海微持續在汽車電子、工業與能源等領域進行全面布局,產品在工控和汽車市場應用正逐步深度覆蓋。這為極海微未來的業績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7月8日2024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在汽車電子芯片及應用展區,極海微推出了專為智能車燈照明系統設計的首款GALT61120汽車前燈LED矩陣控制芯片以及擴容升級版G32A1465汽車通用MCU,展出了OBC/充電樁、前照流水燈/尾燈、ADB前燈控制模塊、超聲波傳感器模塊等解決方案,這些產品均符合AEC-Q100車規可靠性認證標準,致力于滿足日益豐富的智能駕駛創新應用需求。據了解,GALT61120在技術層面已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并成功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
面向工業能源領域,極海展出全球首款基于Cortex?-M52內核的G32R5系列實時控制MCU以及基于APM32工業級微控制器展出多款方案演示,包括數字電源、微型逆變器、伺服控制器、絕對值編碼器等,全方位賦能工業新質生產力,推進工業和能源領域的綠色化、低碳化和高質量發展,該產品填補了高性能實時控制MCU的國產空白。
針對電機市場,極海展出新品GHD3440系列電機專用柵極驅動器及APM32M3514系列電機控制專用SoC,展示覆蓋水泵/風機、電動工具、園林工具、實驗室離心機等重點解決方案,有助于縮短工程師設計流程,加速產品上市進程。
民生證券近期在行業研報中表示,政策將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和信創推進進程,國產化紅利有望持續釋放,看好需求側、供給側共同推動下信創行業迎來重要拐點,同時國企改革也將推動行業進一步發展。
因此短期來看,伴隨下游需求逐步改善,信創市場回暖向好,以納思達為代表的信創板塊成分股全年業績有望實現穩健增長。從長期來看,央企等信創的最核心參與者具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撐行業發展,通過IT基礎設施本身的更新周期疊加逐年提升的國產化率逐步實現存量國產替代。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