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規上企業“優等生”,上市公司整體結構的優化升級、動能的換擋提速,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角逐全球產業競爭高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以來,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加大創新投入,發揮“鏈主”作用,加快“智改數轉”,在實現業績穩步增長、為投資者創造更多回報的同時,也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進一步躍遷。
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持續恢復向好,邊際改善明顯,企穩回升趨勢逐步顯現。2991家公司營收正增長,占比56.5%;4238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80.07%。上市公司所屬的18個國民經濟門類行業,有14個門類行業營收正增長,9個門類行業凈利潤正增長,29個制造業大類均實現盈利。截至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39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全年業績預告,22家預喜,占比56.41%。
展望2024年,多重積極因素疊加,創新發展動能還在不斷積蓄。上市公司將保持戰略定力,圍繞“新質生產力”堅定創新投入,推進成果轉化,增強市場開拓,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聚焦主業
2023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依據自身條件,結合自身經營主業和比較優勢,積極布局未來,增強創新動能。一些制造業頭部公司表現尤其突出,經營數據持續彰顯發展韌性。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9家公司披露2023年全年業績預告,22家預喜,預喜比例為56.41%。其中,略增12家、續盈4家、預增6家。從行業角度看,汽車制造、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醫藥制造等行業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不俗。
作為家電行業龍頭,格力電器預計2023年全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70億元至293億元,同比增長10.2%至19.6%。業績預告顯示,2023年,公司經營業績穩中向上,收入、利潤較上年同期均有增長。公司始終聚焦空調主業,堅持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豐富產品品類,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同時,公司持續進行工業化轉型,在高端裝備、工業制品、綠色能源等多元化領域持續發力,掌握更多的領先技術,為業績提供增長動力。
不少業績預喜的公司提到,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也為企業進一步打開了海外市場。
云意電氣在全年業績預告中提到,2023年,公司主營業務穩健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智能雨刮系統產品、傳感器類產品等成長型業務板塊的發展,大力拓展市場份額,加速進口替代,加快海外市場布局。公司預計2023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86億元至18.2億元,同比增長35%至5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99億元至3.27億元,同比增長120%至140%。
加快“智改數轉”
記者梳理發現,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智改數轉”,已成為上市公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共識,不少公司從中嘗到了“甜頭”。
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電力系統配套提供商,從2019年起,科創板上市公司金盤科技就建設了自己的第一個數字化工廠,截至目前,已在全國完成7個數字化工廠的轉型升級并投入生產。
“產生的效益是非常明顯的。我們整個生產過程逐漸變成以數據為導向,逐漸擺脫個體因素對制造過程的影響,全面提升了產品的質量以及交付能力。這得益于以創新為底色的數字制造轉型升級。”金盤科技總經理李輝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自身受益于“智改數轉”的同時,金盤科技還將其數字化技術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對多個行業企業進行輸出,據了解,該公司已累計承接超4億元數字化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業務訂單,孕育出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2023年前三季度,金盤科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9.7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幅達98.3%。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智改數轉”能夠實現“1+1大于2”的效果。“智改數轉”能夠讓流程型產業實現降本增效,而對于工程機械、汽車、電子設備等離散型產業,“智改數轉”不僅能降本增效,還能顛覆產業現有格局。比如,“智改數轉”將智能化、數字技術、數字設備應用于實體經濟場景中,從而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再如,“智改數轉”讓企業業務、流程、管理、模式全面升級,從而驅動企業完善運營維度,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業務價值實現邏輯的顛覆,有利于加速一些新產品、新業態、新行業的誕生,并推動這些新經濟、新動能發展壯大,進而從宏觀層面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盤和林說。
轉型已是行業共識。展望2024年,賽迪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所長姚磊表示,我國制造業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轉型進程將同步加速,形成“萬企競發、同頻共振”良好發展格局。一方面,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的深入實施,我國將涌現更多“數字領航”企業,并先行探索工業元宇宙、工業大模型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模式。另一方面,隨著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的持續推進,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給體系將不斷完善,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轉型成本和難度,全面激發中小企業轉型動力和發展活力。
積蓄創新動能
“上市公司作為最具活力與潛力的市場主體,在企業自主創新,特別是推動研發轉化,以及提升研發投入轉化效率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同時發揮著市場引領作用。”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
從上市公司三季報看,4930家公司披露了研發費用,合計達1.07萬億元,約占上市公司總營業收入的2%。其中,2051家公司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5%,828家公司占比超過10%,316家超過20%,58家超過50%,22家超過100%。
科創板公司“硬科技”實力尤其突出,助力產業關鍵技術突破與實現核心裝備自主可控。2023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合計達959.07億元,同比增長26%,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中位數達13%。近六成科創板公司的核心產品或技術正在相關領域推動實現替代進口。
潘向東表示,研發投入能幫助企業實現新產品生產,打造品牌效應,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在提升產品附加值及改進生產流程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進而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和行業地位,是企業高成長的重要支撐。“綠色低碳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制造產業、現代服務產業、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潘向東說。
掌握核心技術,實現創新引領,往往需要長期持續投入。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實控人出手,通過定增等方式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進一步提供資金支持。
神州細胞近日發布的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顯示,本次發行對象為公司實際控制人謝良志及控股股東拉薩愛力克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發行對象均以現金方式認購本次發行的股票。其中,謝良志擬認購金額不超過1500萬元(含本數),拉薩愛力克擬認購金額不超過8.85億元(含本數),合計認購金額不超過9億元(含本數)。本次使用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將為公司持續研發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結合當前新一輪科技變革的趨勢判斷,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認為,目前最迫切的研發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領域。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對于推動整個經濟體的轉型升級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