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提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事實上,作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領頭羊”,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的持續高質量發展對區域內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年內登陸資本市場的293家上市公司中,有超四成企業來自長三角地區,通過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等市場募集資金逾1500億元。
借助首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僅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相關上市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的一個縮影。在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來,通過不同板塊的設立、不同產品體系的持續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從而帶動了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此外,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提升相關區域的產業競爭力。最后,價格發現機制則為創新成果提供了合理估值和定價,不斷激發區域內的創新活力。
多維度滿足企業需求
得益于國家發展戰略的指導引領,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持續位居全國前列,這為區域內諸多優秀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融資發展提供了“沃土”。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2月1日,年內共有132家來自長三角區域的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占今年A股市場新增企業總數的45.05%。其中,來自江蘇、浙江、上海和安徽的企業分別有54家、41家、24家和13家。從首發融資情況來看,前述132家企業合計首發募集資金達1520.93億元。
從上市板塊來看,各市場板塊從各自定位出發,吸收接納符合板塊特色企業上市的成效顯著。上述132家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中,有27家選擇登陸北交所,其中,14家具有“專精特新”屬性,占據“半壁江山”;有76家選擇登陸科創板和創業板,且均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剩余29家選定主板市場,平均流通市值59.57億元,大盤藍籌特色突出。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市場發展也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對于長三角地區發展最大的助力還是在便利融資方面,一方面,資本市場為處于不同生命階段的企業提供定制化的融資服務,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也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融資工具,可以靈活地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除了幫助企業實現股權融資外,還通過不斷創新交易所債券市場品種和發展衍生品市場加速創新要素向相關企業匯聚。
以科創債為例,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交易所債市累計發行科創債357只(以債券名稱中含科創債券標識為篩選標準),發行規模逾2600億元。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債券品種不斷增多,企業債、公司債、可轉債、綠色債等多樣化的品類能夠有效滿足科技企業的多層次融資需求,促進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此外,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能夠為科技企業提供多種衍生品服務,滿足多方位融資需求,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和轉型。
提升區域開放水平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長三角區域的1991家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55865.8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8.29億元;研發支出合計達435.71億元。
在陳靂看來,整體來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助力長三角地區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長三角地區作為金融改革和開放的重要窗口,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完善有利于促進長三角地區金融業發展,強化在全國金融市場的引領地位;二是通過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和風險分散的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各區域間的資源流動,促進區域協調和一體化發展;三是隨著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等市場的建設與完善,進一步強化對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助力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也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助力區域內上市公司持續激發引領作用,可進一步提高地區對外開放水平。
武澤偉認為,完善的資本市場有利于促進資本的雙向流動,持續提升地區開放水平。一方面,這有利于加大引進外資力度,加快外商投資項目落地投產,完善外資投資框架和回報機制;另一方面,這也有利于助力國內企業在海外布局,通過提供融資、中介服務,幫助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同時,陳靂補充表示,通過引入海外先進金融創新經驗與模式在長三角地區落地、試驗,特別是養老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重點發展領域,強化地區金融業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助力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速。(本報記者 田 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