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5日電 (宋亞芬 馬靜)7月15日,一則“騰訊、阿里考慮互相開放生態系統”的新聞在互聯網炸開了鍋。
有網友評論:“這可真是有生之年系列……”“‘互不聯網’終于要回歸互聯網了?”“這絕對稱得上是中國互聯網的‘世紀大和解’”。
專家認為,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牽手”惠及多方,但這并不意味著“握手言和”。
兩大互聯網巨頭要“一笑泯恩仇”??
7月14日晚間,據道瓊斯報道,阿里巴巴和騰訊考慮相互開放生態系統,雙方都在分別制定放松限制的計劃。
中新經緯記者先后向阿里巴巴、騰訊方面求證,雙方均未否認,但也未透露進一步消息。
作為互聯網行業的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旗下的生態體系覆蓋支付、電商、外賣、出行等多個領域,但彼此之間“雙向封殺”,微信不能直接訪問淘寶,淘寶鏈接也往往只能以一串亂碼形式復制到客戶端打開。但現在,雙方似乎要“一笑泯恩仇”。
面對這種轉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表示,政策層面上,反壟斷監管是觸發這次轉變的直接原因。不過,從整體來看,平臺經濟本身的發展狀態變化是根本原因。“互聯網產業早期是去中心化的,發展至后期,一些頭部平臺各自形成了完整、成熟的生態體系。在這種狀態下,不同生態體系之間的封閉狀態會阻礙流量等要素之間的流動。經濟格局的變化推動著平臺互相開放彼此的生態。”
競爭態勢仍然存在?
當曾經的“雙向封殺”走向“彼此合作”,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戰略轉變會改變他們的競爭關系嗎?
專家認為,生態系統的合作是基于監管要求做出的調整,掃除雙方的壁壘,從閉環向開放生態演化,但競爭態勢仍然存在。
劉曉春提到,實際上,這種局部層面上的兼容和互聯互通上的努力體現了互聯網本身的價值?!半m然在大的方向上,我們希望并期待著更大程度的互聯互通,但現階段可能很難做到。騰訊和阿里的這種嘗試,不見得很快會在整個互聯網行業擴散開去?!?/p>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也指出,對于有穩固生態的互聯網企業,生態融合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淘寶和天貓,減少支付障礙可以增強電商生態。在當前電商用戶基本飽和的情況下,生態融合是一種用戶增量手法。但這種方法并非適合所有的互聯網企業,比如在激烈競爭的互聯網生態領域,生態融合就不可能發生。他還特別強調到,開放生態應該是防止平臺之間區別對待,打破“二選一”壟斷,對用戶一視同仁,打破生態壁壘。如果是真的兩者生態融合,那么就會有新的壟斷嫌疑。
多方均受益?
根據當前透露出的消息,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生態系統互相開放的第一步或是:騰訊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寶和天貓;而騰訊可能將允許阿里巴巴的電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許微信用戶通過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務。
一旦雙方邁出開放彼此生態系統的第一步,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融合之后,用戶不再遭受跨生態的限制,尤其是不再需要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間二選一。
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場雙贏。盤和林分析,雙方一旦互相開放,從此兩大生態將打通壁壘。雙方都擴大了生態的覆蓋面,并面向更廣闊的用戶市場。
劉曉春則提到,“這種轉變最根本或者說最后的受益者是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一些主體。大平臺的互聯互通,實際上有助于數字經濟的基本要素進行流動,從而降低中小商家的經營成本,提升經營環境質量。”
不過,這場生態系統的互相開放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盤和林指出,互相開放生態系統存在多方難點。其一來自雙方,從對抗轉向合作關系如何過渡?過渡之后又如何保持競爭性?這些都是待解難題。其二來自于監管,之前已經要求互聯網平臺之間打破壁壘,給用戶更多選擇性,但前提是監管希望平臺之間在打破壁壘的同時保持競爭。所以,生態的融合是有界限的,如何把握這個界限也是個難點。其三來自于傳統領域。雙生態融合,對于一些傳統領域來說,互聯網生態還需要強化。(中新經緯APP)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