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旭專訪
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十余年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涌現了大批節能環保領域的企業和人才。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節能公司,在礦業系統余熱回收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方面擁有深厚的積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業績遍布全國多個省市自治區,先后承接節能工程超過100項,服務各類礦業客戶數十個。
據悉,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為艾克特)成立于2005年,主要從事余熱回收、井下熱害治理項目、新能源洗浴、供暖制冷系統的改造,是中國現存礦業節能系統里面成立時間最早的一家節能公司。在中國礦業系統2014-2023年余熱回收及熱能綜合利用領域,艾克特十年綜合業績位列全國第一名,其井下熱害地面集中式余熱回收系統被評估為國際首創,余熱回收及熱能綜合利用技術被評估為國內首創,北宿煤礦節能洗浴熱水系統在2012年曾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獎項,艾克特更連續兩年成為“合同能源服務管理”企業、“全國節能服務行業十佳滿意單位”。
經權威機構認證,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礦業系統余熱回收和熱能綜合利用市場中2014-2023年10年累計銷售額第一。
今年8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正式對外發布。針對不同領域,《意見》提出多個量化目標,其中,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在此背景之下,我們想更深入了解艾克特是如何從一個小微公司成長為全國行業業績第一的發展歷程。2024年8月26日,我們有幸電話專訪了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旭先生。
記者:在中國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艾克特公司獲得礦業系統余熱回收和熱能利用領域的業績十年綜合第一名這樣的成績非常不容易。我看過一些資料,知道艾克特是劉旭先生您在2005年創立的,是現在所有礦業節能公司里面成立最早的一家公司。2005年您就開始從事節能產業了嗎?
劉旭:艾克特是我在2005年創立的,也是我的第一家公司,最初設想是做一個貿易有限公司,但是卻在幾個月后從事了節能行業,應該說是中國發展機遇和個人生存需求相互促進讓我進入了節能這個行業。
記者:那具體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劉旭:我最初是在建筑公司上班,接觸過工廠和大型辦公樓宇的中央空調的施工,后來離職并擔任某公司區域經理,這些經歷讓我獲得了施工和銷售的基礎技能。2005年開始創業后,作為某溴化鋰熱泵機組代理商全程參與了美國斯比凱可五蓮化工廠的余熱利用改造技術討論,這是讓我走向節能創業的機遇。當時美方要求對該工廠的系統熱流程進行改造升級,根據熱回收的品質分別對物料進行預熱、加熱、驅動溴化鋰制冷控溫冷卻,目標是通過精確控溫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熱使用量降低80%。該系統的余熱回收方法和控制邏輯極大地開拓了我的眼界。還有就是我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白手起家,我從事的大型冷暖工程必須比別人做的更好、系統更節能,公司才能夠生存發展下去。曾經的經歷和啟發,通過查找各種資料并和控制軟件的專家一起合作,逐步把我的節能理念從想法變為實際的技術。同時,中國的快速發展給我了施展的舞臺,讓這些技術有了用武之地。所以說艾克特走向我國礦業節能領域的第一,是時代發展和生存需求共同促成的。
記者:《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您是如何理解技術創新的?
劉旭:我認為,技術創新是由一個個技術難題的出現和解決來得到的。我舉一個例子:艾克特的業務有一部分是太陽能熱水系統,我們2005年10月份就開始做這一塊業務。但當時的控制邏輯適合小型太陽能熱水工程,例如各種小酒店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我們做大型太陽能熱水系統配套的控制功能并不完美,故障率很高。為此我們采用PLC程序控制,分模塊分區并聯運行、集中供水,并使用工業元器件替代各種小型電磁閥,實現長期穩定運行,動態液晶界面設計操作簡單直觀。新方案迅速擴大了市場。北宿煤礦是2012年全國最大的單項熱水工程,連內蒙古、陜西、貴州都有客戶來聯系施工。為此我們還專門研發適應極寒地區的全自動智能防凍系統,防止冬季極寒地區凍壞管道。更有意思的是,我們設計的自動防凍系統,還使用在了內蒙古等極寒地區的自來水管道,順便解決了極寒地區間歇性運行水管道防凍難題。這就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節能減排。
記者:據我們了解,山東艾克特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節能項目主要還是集中在余熱回收方面。公司是從什么時候開展這個領域的業務的呢?
劉旭:大概在2008年,距離完成大型太陽能熱水系統改造后的一年。余熱回收從改造壓風機余熱開始,逐步發展到各類余熱,由冷卻低溫熱方案逐步過渡到內部高溫熱回收,由循環加熱逐步升級到模糊精確控溫技術,由和小煤礦合作逐步到和世界500強的大型礦業公司合作,再后來得到全國客戶的認可。隨著余熱系統的逐步完善,這個系統投資效費比變得比太陽能更高,最終成為我們公司市場推廣和取代鍋爐優先選用的免費能源。
記者:2008年礦業公司主要使用鍋爐供暖,國家也沒有開始推廣取消鍋爐的節能改造,你們當時是如何開展這類業務的?
劉旭:是的,那時國家并沒有禁止使用鍋爐,但各種類型的鍋爐污染嚴重,人工消耗大問題一直存在。同時他們有大量的礦井水排出沒有利用,還有壓風機余熱、礦排瓦斯發電余熱、排風余熱沒有利用。于是我就向他們推薦優先使用各種免費余熱回收,不足部分配合太陽能熱水系統,各類熱泵輔助,加上采用PLC智能控制減少管理成本,使得整個冷暖系統更環保、更干凈、運行成本更低。2010年以后很多客戶開始接受綜合煤礦供暖改造的方案。這是一個社會、國家、用戶、企業共贏的好項目。也因此讓艾克特的節能事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后來又陸陸續續發展了一些新的技術改造,例如井口恒溫控制防止熱量浪費、模糊控制溫度提供供熱品質等等,這類小改進始終伴隨在我們企業的發展當中。
記者:看來艾克特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但我們知道,正確的道路也會遭遇曲折。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您是否遇到過發展瓶頸?
劉旭:有的。我國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快速發展的社會會讓一個市場每2-3年就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遇到一個新的機遇,也會遇到新的難題。
2012年是國家開始大力推廣我國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一年,這讓市場有一個大爆發,同時艾克特也遇到難題,就是如何適應新的合同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是由節能公司投資,客戶以節省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投資方式。這種模式對節能服務企業風險很高,既有商務風險,也有資金和技術風險。當然風險控制得好也會獲得更多的收益。對于我們公司來說,在2012年我們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很多項目我們主動安裝了計量裝備,來為銷售提供第一手的數據證據,而這些數據也成為我們做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依據。
而我們的困難在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雖然我們已經完成了初步的資金積累,但是大規模投資合同能源管理還是嚴重缺乏資金。多虧一些老用戶還有朋友了解我們的項目,知道我們的技術過硬,幫助我們引入外部資金,采用股份制項目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這讓我們進入了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施工為輔的新的節能項目實施階段。在2012-2015年之間,我們投入上億的資金進行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所以我非常感謝和我們風雨同舟一路前行的項目股東,是他們和我們一起完成全國第一的銷售業績。值得驕傲的一點是,依托我們的技術優勢,整體項目收益大都完成甚至超過了我們的目標,而我們也嚴格遵守分紅協議,及時足額返還股東收益。
記者:我非常理解,資金問題往往是企業發展最大的障礙。資金問題解決了,合同能源管理順理成章地就會成為艾克特最大的收入來源。
劉旭:其實那時大部分客戶的資金回籠還算正常,但最初的項目還是有一些客戶無法履約或履約能力不足,商務風險很大。一個項目的虧損往往三個項目的收益也無法彌補。后來我們在進行項目技術風險評估外,增加了商務風險和政策風險評估環節,對于一些可能會受政策性關停和效益差無法履約的客戶謹慎投資,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風險評估機制,從那以后我們進入了穩定發展期。
記者:您剛才提到了公司會進行項目技術風險分析。那您能否分享一些具體的技術案例,來講述一下貴司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節能減排,或如何規避技術風險?
劉旭:其實技術風險的規避很簡單。我們選擇投資經過驗證的或者對我們來說沒有技術難題的項目進行合同能源管理。具體的分析比較復雜,我分享兩個技術案例吧。
第一個案例是2010年-2014年持續施工的內蒙古巴彥高勒煤礦項目。巴彥高勒的特點是礦區大,同時地溫低所以實現免費制冷,前后完成七八個獨立的項目,最終完成一個整體項目。具體包括采用太陽能系統解決了所有單身宿舍的洗浴熱水問題;采用特有夏季低溫地下水解決了辦公樓、食堂、活動中心等公共建筑無制冷主機免費制冷項目,并采用帶壓同層回灌實現系統無污染循環,這是國內第一個這類的項目;利用壓風機和太陽能實現職工免費洗浴問題;利用井口恒溫控制實現減少冬季井口熱量浪費的問題。所有的項目都是可以實現3年之內節省的費用可收回項目投資。
第二個案例是2013年-2016年施工的高家堡礦井能源綜合利用項目。高家堡煤礦有豐富的余熱資源:礦井水余熱、地溫余熱、空壓機余熱、瓦斯發電余熱、礦井排水余熱、礦井降溫余熱等資源均可回收。優先使用性價比最高的余熱資源,把壓風機余熱和熱害制冷余熱作為免費能源優先使用,同時因為礦井水溫度高,四季的平均溫度34℃,為提高制冷效率采用了常規的冷卻塔技術。因為除夏季外,其他季節也需要井下制冷,冷卻塔專門設計了優先低溫并防過低溫功能。該系統還是國內第一套機房八管制冷熱共用系統,實現冬季井下制冷與地面采暖系統同時并聯運行,一套系統解決兩大需求。通過這些技術改造,逐步完成采用礦井熱害制冷余熱回收技術改造,壓風機余熱回收與水源熱泵余熱回收技術結合供應洗浴熱水,使用地面水源熱泵實現礦井降溫與礦井余熱充分結合使用。其中井下熱害的余熱回收利用是國際上井下熱害免費余熱回收的首創項目。
記者:我們從資料中發現,艾克特公司2012-2014年參加了不少評獎活動,以后基本上沒有參加評獎和技術交流會之類的活動,這是為什么呢?
劉旭:的確如此。2012年國家開始大力推廣節能項目,節能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一年之間山東省注冊了超過1000家節能公司,全國范圍都是如此。那時我們想通過技術合作作為企業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隨后的兩年間,我們積極地和各節能公司、設計院開展技術溝通和合作談判,參加評獎和個人申請專利。但是即便簽署了合作意向書,訂好了合作的授權技術金額,最終也沒完成合作。另外,我們在談判過程中對技術保密敏感度不高,技術交流提供了技術原理和流程說明后,一部分公司開始自行復制。所以2014年以后,我們不再參加技術合作交流會和各類評獎,而是全心全力地做好每一個項目。
也有人建議我們爭取上市創業板。我們嘗試了一下,發現有太多不懂的地方。我想每一個企業有它的專長,完成每一個項目才是我們的強項。雖然我們沒有成為大眾眼里面的大型企業、上市公司,但我們有上百項實實在在的、極為優秀的節能項目在為地球的環境、為社會發展和為合作的企業創造著效益,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獎牌,也促成了山東艾克特行業內十年業績第一的成績。我想,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選擇。
記者:按照您的描述,隨著中國的發展,每過幾年您都會帶領公司有一個轉變,那么下一個轉變是什么,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未來計劃嗎?
劉旭:這些年我們國家變化很大,各種新技術也開始出現,市場環境也發生變化。我說過,每過兩三年公司都會有很多不同。過去的不同,大家都可用通過公開資料獲得,比如市場推廣方向、合同類型變化等等。至于未來我們正在謀求的新突破,現在正在準備當中,還不能說的太多,簡單地透漏一點就是我們準備往電蓄能的領域開拓,具體等方案成熟以后會公布出來。
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節能環保產業中的一員,正是眾多秉持著創新與堅守精神的中國節能環保企業的縮影。未來,山東艾克特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必將繼續大步向前,為實現國家節能環保戰略目標不懈努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