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IBTD銀行人才發展智庫與銳道企業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舉辦的“第六屆小稻谷城農商銀行競爭力提升發展”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劉玲玲指出,唯有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把握宏觀變量下的增長機會,才能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總需求不足、經濟下行壓力等宏觀環境和挑戰。劉玲玲強調,在這種背景下,僅僅依靠傳統的生產力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問題的關鍵。新質生產力代表著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智能化等方向,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那么,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呢?劉玲玲提出四點舉措:
一是創新驅動。通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可以不斷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政府也應加大對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靈活和有力的政策措施。
二是工業“新四化”。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和定制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通過推動工業的綠色發展和智能化改造,可以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四是新型城鎮化2.0。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以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動,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劉玲玲認為,通過創新驅動、工業“新四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新型城鎮化2.0等舉措的實施,可以有效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