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淼淼,文脈悠悠,古老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廣大群眾的餐桌。今年,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出臺指導意見,提出創新餐飲消費場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餐飲文化。近期婚宴、升學宴等熱潮迭起,國潮風格的宴會廣受歡迎,所謂“無酒不成席”,高顏值、有內涵的傳統白酒,順理成章成為了這類宴會上的點睛之筆。
中式美學講究的是形神兼備,一款酒是否滿足此特征,不僅需在包裝設計上令人耳目一新,工藝、口感等也需承載一定的歷史積淀,凝結當地的特色風情。機緣巧合下,筆者遇見了一款情懷拉滿的中式好酒——四特十五年,其由內而外的超然氣質,給人帶來感官和精神的多重享受。
源自魚米之鄉,天生鐘靈毓秀
酒是人力與天工相輔相成的產物,每一方水土不僅養一方人,也能造出一方獨具韻味的酒。“國潮風”的酒,當然需由最純粹的中華風物釀就。四特十五年產自擁有千年釀酒史的“酒鄉”——江西樟樹,其原料為水和大米,水自贛江來,米由贛鄱產,另有采自龍虎山的紅褚條石砌成的發酵池,以及沿襲樟樹當地數百年“清江土燒”工藝的釀造秘法,多種特色產物進行奇妙組合,如齒輪般精密運轉,產出獨一份的“濃頭醬尾清中間”的特香型佳釀。
這些元素之所以能成就獨一無二的特色美酒,與鄱陽湖平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亞熱帶季風氣候使這里每年干濕交替分明,降水量充沛,形成密集水網,為釀酒所必要的微生物活動創造了極佳環境。唐宋以來,隨著經濟重心難移,農業、商業、手工業在這里得到繁榮發展,釀酒產業也進一步興盛。四特酒的發展傳承是江西風物歷史的結晶,亦是中國酒文化中天人共釀、奮發進取精神的凝練。
品嘗四特十五年時,筆者首先感受到類似于濃香的氣息,細聞之下,醬香、清香隨之而至,小酌一口,是一種很舒適的柔,不烈不躁,糧香、陳香的復合型口感充斥口齒間,飲后回味悠長,一兩分鐘后仍口有余香,像一本越讀越有味道的古卷,字里行間娓娓道來,引人漸入佳境。
景德天下名瓷,滿載君子情懷
中華酒文化源遠流長,僅盛酒器具就擁有爵、角、觚、尊等豐富的種類,而千百年來,最受歡迎的大概是被譽為“白色金子”的陶瓷了。四特酒誕生于瓷都景德鎮所在的江西省,天生與瓷結下不解之緣,四特十五年的瓶體便由景德鎮陶瓷名家精心打造。據了解,每個酒瓶需要經過60多道工序,其中包括6-7次模型打磨,3次反復進爐燒制,總耗費時間達33天以上,如此精雕細琢,只為打磨出美感和實用性兼備的藝術珍品。
十五年整個瓶身為淡雅的白色玉蘭花造型,蘭為傳統文化中“四君子”之一,象征賢達、淡泊的高尚品格,與“酒中真君子,人生真性情”的品牌調性相契合。瓶身上端的兩個小球需要一齊敲開才能倒出酒,裝飾的同時也起到了防偽作用,表面的刻花紋理還采用了防滑設計,實現更好的握持手感。
目前四特十五年已經更新到了第五代,包裝設計也一脈相承,已經成為白酒市場獨具辨識度的視覺符號,整體觀感典雅大氣,質樸而不單調,將江西的瓷文化與傳統文化中的君子精神相融合,以玉蘭花瓶的“形”賦予產品民族內核的“神”。
從工藝到包裝,四特十五年很江西,也很中國,以由內而外的文化氣質重新定義了中式宴飲美學。玉蘭瓷瓶與特香風味的和諧統一,無論是家庭喜宴,還是商務招待、會議用餐,都不失為“國潮風”的絕佳點綴。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