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變身田園綜合體、賽車產業集聚區、抽水蓄能電站……越來越多的生態修復奇跡在礦坑里發生(引題)
昔日廢棄礦坑,今日漸變“聚寶盆”(主題)
站在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觀景臺上,眼前是碩大無比的深坑,這里曾經代表了我國露天采礦技術的最高水平。
因資源枯竭遺留下來的露天礦坑被稱為“地球傷痕”,而一些特大廢棄礦坑治理成了“世界性難題”。
近年來,遼寧全面推進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工作,鼓勵和支持企業對廢棄礦坑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恢復,走出了礦坑治理“生態治理+產業轉型”的新路,當地百姓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一一變成現實。
微產出,資金壓力大
時間回到20年前,俯瞰露天礦剝采現場,小型火車穿梭不止,大型電鎬上下飛舞,滾滾原煤如瀑布飛瀉而下。
當煤礦開采逐漸沉寂,酸性積水、殘煤自燃、地質災害和揚塵污染等多種生態問題接踵而來。
“廢棄的礦坑,不僅破壞植被,還會對土地和河流造成重度污染。”致力于環保工作30年的北京中科盛聯集團總工程師金躍群說,廢棄礦井往往因自燃引起火災,還會產生刺鼻的氣味,礦坑內灰塵四起,圍著礦井走一圈,鼻子和雙耳都落了一層灰。
遼寧礦產資源豐富,多座城市因礦建城、因礦而興。例如,遼寧省撫順市形成了“煤在城中采,城在礦邊建”的城市形態。
2017年底,撫順成立了撫順生態加產業管理有限公司,以平臺公司為主體,以市場化方式實施“撫順西露天煤礦”生態修復項目開展綜合治理。
“企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回填量達3億多立方米,相當于填滿了20個西湖,曾經的挖礦人變成了種樹人。”撫順礦業集團公司西露天礦副礦長肖平說,3年間,撫礦集團共組織千人以上的植樹活動十余次,種下了100多萬株樹木。
然而,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明表示,我國大約有80萬座礦山,其中近一半因生態環境破壞需要修復。按每座礦山1000萬元的保守成本估算,全部修復需要4萬億元。
“在礦坑治理的早期,多地實施植被復綠工程,設計成‘采沉景觀公園’,但單純針對廢棄礦坑進行生態修復,投入巨資、收益頗少,難解資金投入持續性不足的問題。”金躍群說。
產業轉型擺脫“為治理而治理”
在撫順南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現場,上千畝的水稻隨風擺動,田間三五成群的螃蟹爬來爬去。這里曾是雜草叢生、地面開裂、垃圾遍地的采煤沉陷區。
2018年8月,撫順市政府采取市場化融資手段,以新增耕地指標的未來收益作為償還貸款的方式開展礦坑治理修復,整治項目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
隨后,撫順市又引入撫順騰躍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建設了以農業種植、采摘、農產品加工、倉儲銷售、農業觀光旅游、運動休閑等一、二、三產融合的田園綜合體。在采沉區種植水稻800畝、向日葵花海1000畝、玉米等農作物400畝,種植各類樹木7萬株,種植花草200余畝,整治廢棄坑塘6處,增加人工濕地800畝,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中科盛聯公司則在阜新市新邱礦3個礦坑的5平方公里內建起了3條越野賽道,打造了“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
記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已舉辦十余場大型國家級賽事活動,賽事的舉辦給當地商戶帶來新的商機。
吳翠芝是阜新新邱區吳丫酒店總經理,從中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揭幕戰開始,吳丫酒店開始為比賽配送“吳丫盒飯”,今年已累計銷售上萬盒,成為賽事餐飲合作伙伴。
接連不斷的賽事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行業、交通運輸業及汽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其中,僅中國汽車飄移錦標賽舉辦期間,各車隊與輪胎廠商、改裝廠商達成交易額7000多萬元。
探索礦坑“72變”
8月19日,第四屆全國煤矸石綜合利用高層論壇暨煤炭資源型城市資源綜合利用與生態修復先進適用技術研討會召開,金躍群提出“以產業導入帶動生態修復”的治理理念,要貫通“固廢變資源——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推建設—建設引資本—資本興產業—產業促轉型”前進通道。
在他看來,理念暢通了,礦坑就會因地制宜完成“72變”。
今年7月,阜新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實施方案匯報會暨抽水蓄能項目地質勘探啟動。阜新與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同時規劃建設休閑觀光區、科創區、商業區等,旨在讓廢棄礦坑變成“聚寶盆”。
伴隨著卷揚機隆隆的轟鳴聲,深埋于地下300余米的巖芯被緩緩帶上地面。
“這里是規劃中下水庫的位置。別看這里寸草不生,未來將變成水光瀲滟的人工湖,風景會很美。”阜新市海州露天礦抽水蓄能項目地質勘探現場負責人張吉良說,抽水蓄能電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力負荷低谷時的電能抽水至上水庫,在電力負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庫發電。
“礦坑音樂節,好酷啊!”“天空真好看,有點像漫畫里的場景。”……去年7月,國內首場礦坑草莓音樂節在阜新舉辦。
礦坑深度超過10層樓,演出場地面積約為8.5個足球場地大小,獨特的地貌自帶回音效果,讓樂迷體會到“沉浸式”的音樂狂歡。隨后,在同一礦坑,當地企業又推出多兵種武器聯合展示、實裝實戰動態演習、沉浸式軍營生活體驗等,打造全新的國防教育和軍事主題文旅項目,繼續幫助老礦坑重煥生機。
今年6月,遼寧印發《遼寧省“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提出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納入“綠滿遼寧”工程,力爭在“十四五”期間,通過生態重建、輔助再生、轉型利用、自然恢復等方式,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5萬畝。
可以預見,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生態修復奇跡將在礦坑里發生。(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