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象山礦井清風園里,月季花在向著太陽微笑,一名退休職工觀賞著月季花,感慨地說:“象山小井剛投產時,井下巷道陰暗潮濕,物料存放雜亂,走路一不小心就會絆倒。打眼、放炮、拉煤全靠一身力氣。”
在老礦工看來,礦區環境、職工生活和以前相比是天壤之別,象山礦井變成了現在的“花園式”礦山、“智慧化”礦區。
生產變智能
隨著科技進步、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工作人員在順槽監控中心,即可完成采煤設備自動割煤,液壓支架跟機移動,一鍵啟停、遠程干預、智能化生產模式穩步運行。井下巷道、設備、物料等實現了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考核管理。施工環境、設備故障自動報警。隨著推進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應用,采用互聯網、大數據可為安全生產管理提供有效數據支持和應用服務。此外,互聯精準定位系統,實現了井下作業人員位置實時定位跟蹤、入井時長、人數統計,考勤管理。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立了智能綜合分析平臺,智能預測、預警、報警等模塊建設,實現各類數據統計、分享、展示,為監管人員提供可靠、快速決策和數據支撐。主運輸系統實現遠距離“可視化”安全監管系統管理,可遠程定位、調配、觀測等,實現了工作人員動態管理,降低了勞動強度。該礦正向著“智能化無人、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目標全力推進。
近年來,礦上注重人才培養,為人才搭建成長平臺,展現自我價值;不斷完善考核、激勵政策,通過“招進來、走出去”、自培外培等方式,引導智能化建設人才在“干中學、學中干”。針對新招大學生研學、網上微課堂進行了專業培訓,充分發揮職工“五小”優勢,提高技術人員業務水平,促進智能化運維人員專業技能水平,發揮創新、創造能力,為企業智能化隊伍建設增強后勁。
生活大變樣
如今,礦區餐飲從能吃飽向能吃好轉變,職工吃飯不再滿足于“吃得飽”,更要“吃得好”。針對不同季節實時增加時令蔬菜、特色菜等菜品、主食繁多。同時,設立了24小時“早、中、晚”就餐窗口。食堂大廳更換了高效能6P中央空調,食堂操作間進行了整體裝修,改善了就餐環境。走進職工洗衣房,更換了新型烘干一體機,可滿足全礦井下和地面人員換洗衣服,此外,洗浴環境安裝了空氣能送風設備,輸送暖風,地面供熱水,更衣室配備了暖風機,職工升井后,隨時可以洗上熱水澡,吃上熱乎飯,真正讓職工感到了家的溫馨。
礦區變花園
走進礦區映入眼簾的是礦區花園,翠竹林郁郁蔥蔥,顯得堅韌挺拔、張弛有度。向內走一眼望去,在文化園區中國紅墻壁正中央刻著“清風園”三個大字浮雕,彰顯大氣,富有文化內涵。再向西走隱約看見的清風驛站,職工進入驛站休息駐足,欣賞清廉歷史傳記。職工穿著整齊的工服穿梭在文化熏陶的紅磚青瓦幽深小路,是一種心靈上的放松,也是一種繁忙過后的閑情雅致,再看文化墻上寫著幾個大字“大象無形 艮岑有道”顯得文化底蘊十足,屹立起伏,錯落有致。
從遠處望去像一條飄逸的彩帶,穿越數百米的安全教育文化長廊,安全寄語、職工全家福、黨員承諾牌等,一幅幅的畫面,讓職工感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
綠色象山建設為礦區職工生活錦上添花,礦區原矸石山上空曠地成為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打卡地,30多種花卉綠植把礦山裝扮得像畫家筆下水墨丹青,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象山礦井的變化不止這些,從生活、物質、精神層面帶給職工的快樂與幸福更多,過去父輩的夢想,如今變成了現實。(劉金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