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研究總院)“海智薈”科技創新特區啟動大會在京舉行,打響了研究總院新一輪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發令槍”,將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強基解卡實現更大突破,在助力中國海油高質量發展上做出更大貢獻。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張玉卓提出堅持出資人政策“應給盡給、能給盡給”,支持企業打造科技創新政策“特區”。研究總院堅持守正創新,擔當作為,正式啟動“海智薈”科技創新特區建設,進一步激發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活力,加速高水平成果產出,助力實現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成果轉化的一體化貫通。
“海智薈”科技創新特區以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動能,聚焦海上油氣增儲上產、數字化和新能源兩個轉型、科技創新攻關和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堵點”、“卡點”,在特區內設立科研組織區、成果轉化區、聚才育才區、協同創新區,突破性建立高端智力資源使用為核心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實施科研經費專項投入機制和科研經費“包干制”,制定基礎研究評價和獎勵以及商務采購新機制,全面支撐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高端人才引進和科研成果轉化。
設立科研組織區,強化基礎研究引領
科研組織區進一步完善了“項目長負責制”系列化制度體系,實施科研經費“包干制”,強化首席專家技術負責制,深化賦予項目長“選人用人權、績效考核權、研究自主權和經費執行權”。不斷健全科研項目容錯機制,允許科研探索失敗,保護科研人員創新熱情。
科研組織區打破現有項目合作模式,構建高端智力資源使用新機制及配套制度,從合作對象、準入機制、資源獲取流程、履約考評、風險管理、履約后評估六個方面實現對聯合單位和供應商類資源的管理模式突破,建立與自然人資源合作的新模式,大力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及其團隊加入基礎研究項目開展合作攻關。
科研組織區首次設置基礎研究獎,在中國海油范圍內先行先試,進一步引導科技人員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穩“冷板凳”,為高水平基礎研究保駕護航。
設立成果轉化區,提高創新轉化效率
成果轉化區遵循科技創新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實施合作研發成果權益共享,充分保障外部人才智力貢獻。對進入科技創新特區的項目合作方開展原有知識產權作價認定,賦予適當權益比例。
成果轉化區建立項目全成本、全要素核算體系,按成果權益比例開展收益分紅、作價投資,加速實現科研成果產品化、產業化。
成果轉化區積極盤活現有知識產權,通過授權、轉讓、作價入股、構建創新聯合體等方式與高校、科研院所、外部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促進具有推廣價值的專利技術及軟件著作權轉化落地,同時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對相關職務發明有關技術人員實施獎勵,進一步激發創新熱情。
設立聚才育才區,打造卓越人才隊伍
聚才育才區秉持人才優先的發展理念,堅持分層分類,上下聯動,厚培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突破固有的薪酬模式,對于高層次人才采取議薪制,依據其市場價值和貢獻靈活調整薪酬水平,加大人才吸引力。
聚才育才區探索柔性引才機制,打破地域、領域限制,通過項目合作、短期聘用、人才租賃等方式,實現人才共享。
聚才育才區搭建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共育大平臺,與多所戰略合作高校開展工程碩博士培養,與系統內一線生產單位建立“人才區域工作站”,與系統外單位試點建立“人才交流點”,突破壁壘實現育才資源共享。
設立協同創新區,構建高水平支撐平臺
協同創新區強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與巴西里約熱內盧大學工學院聯合研究院建設并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共同聚焦深水油氣,開展技術研發合作,探索打造首個國際科技創新聯合體,積極推動成立中國海油巴西深水技術研發中心。
協同創新區強化國際合作資助項目申報,探索設立中國海油主導的Sponsor項目,設立實驗室主任基金,面向海內外發布選題,吸引國內外研究團隊智力輸入。
協同創新區強化開放型實驗室建設,構建“實驗室聯盟”,加強中國海油內外部實驗資源統籌,實現實驗資源共享、設備動態管理、內部采購提速。
目前,首批5個“入區”項目已啟動實施,成功吸引到海內外高水平技術專家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開展聯合研究。
“海智薈”科技創新特區的實施將更好的發揮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發動機”作用,加速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效活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上展現更大擔當作為。
相關稿件